綠營借疫謀私
台灣執政當局發放“振興三倍券”,打算藉此促進消費,提振經濟。但從計劃到推出,各方爭議不斷。“時代力量”黨廿六日公佈的民調顯示,民眾使用“三倍券”用途依序為百貨賣場五成七、便利店和超市三成三、旅遊住宿約兩成八,餐廳及夜市僅分別百分之九點一和百分之五點五,顯示“三倍券”對旅遊、餐飲和夜市這些在疫情中打擊最為嚴重的行業的推動作用有限。
所謂的“振興三倍券”,分為實體和電子券,民眾憑保建卡分別到四大便利店、郵局、或網站購買實體券,民眾支付一千元(新台幣,下同)後,領取三千元振興券,等於實收二千元;電子券則用移動支付、信用卡、電子票證(悠遊卡、一卡通)綁定成功,累積消費三千元後,會退還二千元至信用卡或帳戶中。簡單而言,就是向民眾發放二千元現金。但當局將簡單問題複雜化,廣被社會批評,令大眾望而生畏,領券消費意慾大減。
更甚者,實體券的發放舉債約二千一百億,不但要印製紙質實體券、安排各大發放通路,設計發放的結算系統,成本竟達二十二點五六億。民進黨當局打着發放現金振興經濟之名,化簡為繁,亂花公帑,就連不少黨友也批評是“酷吏心態”。所謂過河濕腳,繁複的發放程序背後涉及龐大利益輸送,耐人尋味。民進黨當局借疫謀私,荒唐無度,再次印證了民進黨由全面執政走向全面腐敗的真面目。
魯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