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活動剩三成 演藝人轉型網紅
疫情下大型活動、表演銳減,連帶演藝界人士也備受衝擊。澳門演藝人協會理事長蘇耀光表示,近月疫情受控,經濟活動復甦,尤其最近教育機構如教學節目、才藝節目等需求增加,政府文藝活動復辦如“HUSH”音樂會,令演藝界人士有少許工作量“吊住先”,但整體活動量僅為疫情前的兩至三成左右。收入不穩,前景不樂觀,部分業界利用線上平台開拓收入渠道覓出路。
轉攻互聯網搞直播
蘇耀光指出,疫情下業界活動量“慘淡”。疫情嚴峻時期的二至五月,九成公開演出被取消,業界普遍平均收入跌七成,有的更幾乎零收入。
為維持生計,有的轉行轉職,如投身餐飲、地盤,又或退居幕後,從事影像製作、拍攝短片、拍攝廣告等。也有部分轉攻互聯網,通過線上直播、拍攝短視頻等開拓新收入渠道。
他表示,疫情期間博企生意下跌,但又積極尋求拓展線上發展,如線上直播帶貨。過往博企傾向請高流量有名氣演藝人,如今則傾向發掘本地演藝人,為業界提供機會。
蘇耀光認為疫情短時間難完結,經濟難樂觀,經濟下滑,娛樂事業首當其衝。坦言行業若按以往模式(即依靠政府、商業活動)難有新出路,如未來政府緊縮開支、商業活動削預算等,將為業界帶來危機。
冀博企撥地作商演
演藝界如今成為備受打擊的一群,宜積極思考未來出路。今年HUSH成功舉辦,人流增加,反映疫下本地人對娛樂有需求,倘可與博企合作,借用場地予業界作商業演出,一來帶動業界人士,其次可為本地娛樂元素增加選擇。
他表示,未來行業大趨勢往互聯網方向發展,即利用線上平台做直播、發佈短視頻,增曝光量、增收入。互聯網上觸及觀眾數量,是線下所不能比擬的,若直播主可清晰定位、內容,有一定流量,月賺六七位數都有可能。
目前,本澳演藝人主要利用Youtube、Instagram、Facebook不定期發佈內容;內地則盛行抖音、小紅書,但因地域限制,要做直播等有一定困難,期望未來會有突破,為年輕人帶來更多機遇。
配合未來趨勢,業界要不斷增值,學習新事物,包括如何經營個人頻道、帳號,為自己帶來流量。作為澳門地區演藝人,澳門有獨有文化特色,若發掘出自己特色優勢,大有可為。
本報記者 張麗真 吳文嘉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