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總統成功逼退西方干涉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本月二十三日宣佈美法德等十國大使為“不受歡迎人物”,在各國聲明“尊重土耳其法律、不干涉內政”後,埃爾多安二十五日立場軟化,認為大使們“已收回指控”,一場外交危機似就此落幕。
美國、加拿大、荷蘭和新西蘭大使館二十五日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表示尊重《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第四十一條,“有義務不干涉別國的內部事務”。挪威、瑞典、丹麥和芬蘭的大使館轉發了這一表態。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對各國態度表示“歡迎”。埃爾多安表示現在不會有大使遭到驅逐,未來幾天會繼續採取降溫措施。他說:“我相信這些大使在我國發表聲明時將會更加小心。我國不可以接待不尊重我國價值和敏感性的人,不管他們的頭銜為何。”
美法德等十國駐土大使館十八日發表聯合聲明,敦促土方立即釋放因參與未遂政變而被羈押的土耳其商人卡瓦拉。埃爾多安二十三日批評這十國大使無禮,說已向外交部下令,宣佈這十國大使為“不受歡迎人物”。
在外交實務上,宣告特定人士為“不受歡迎人物”並將之驅逐出境是極為嚴重之事,何況是大使。土耳其發生此罕見的外交事件,固然是埃爾多安作風強悍,但是美歐國家別有居心,外交操作過於粗糙,也是重要原因。
二○一六年七月十五日,一批有心人聯合軍人發動政變,意圖推翻埃爾多安政府,但政變迅即被平定。政府隨即大量逮捕相關人士,包括卡瓦拉,及許多教師、法官與記者。西方國家因此批評埃爾多安,藉機整肅異己,破壞新聞自由和司法獨立。由於土耳其是《歐洲人權公約》的締約國,因此美歐等國要求土履行公約所規定的義務,立即釋放卡瓦拉。
土耳其也是北約的成員國,因位居俄羅斯南方,控制黑海出口,成為北約在南方圍堵俄羅斯的守門員,因此與美國及歐洲國家關係密切。但近年因國際情勢轉變,加上埃爾多安作風強勢,土與美歐國家漸行漸遠。
土耳其一九八七年申請加入歐盟,一九九九年成為候選國,二○○五年開始入盟談判。卻因為與希臘及塞浦路斯關係不睦,加上種族、語言文化,尤其是宗教信仰與歐盟國家有極大差異,始終得不到歐盟首肯。
另一方面,土因庫爾德族及敘利亞難民問題需要與俄羅斯合作,因此積極改善兩國關係。今年九月二十九日,埃爾多安在黑海度假勝地索契與普京會談,確定繼續向俄羅斯採購S400系統防空導彈,並討論強化雙邊在國防及太空探索方面的合作。
在卡瓦拉事件上,美國等十國大使公然發表聯合聲明,令土耳其政府極為難堪,結果遭到強勢的埃爾多安反擊,可謂咎由自取。美歐國家最終態度軟化,可能是擔心土耳其萬一憤而退出北約,恐將使北約南方門戶洞開,成為圍堵俄羅斯的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