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2年01月05日
第B12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尋樂人生)上世紀澳門的社區鄰里溫情

上世紀澳門的社區鄰里溫情

講述澳門歷史的著作為數不少,十之八九都是宏大的歷史敘事或口述歷史。而《十月初五街五十憶》的五十一篇文章,都是曾於該區成長的老居民親自執筆記錄的往事,內含難以磨滅的童年印記,情感充沛,字裏行間流露出上世紀五、六、七十年代澳門的民生狀況、社會人情世故、家庭人倫與社區鄰里關係。內容之豐富及細緻,不獨可滿足戰後嬰兒潮讀者緬懷過去歲月,也適合青壯年及中學生閱讀,了解祖父輩時代的澳門社會具體狀況,對照今天富裕的澳門出現的種種社會問題,思考澳門整體未來如何發展的路向。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澳門人究竟活在一種什麼樣的光景?葆青君在書中的前言〈澳門風情畫〉,就有非常具體的描述。今天的年輕人頻呼置業難,但葆青點出歷史上澳門人置業的比例其實不高:“從來擁有物業的人就是‘人上人’。”包租婆如何將一個板間房分租給一家五六口人,雙人碌架床是必備家具,還有帆布床朝行晩拆,一家人毫無私隱地生活。許多家庭就是這樣走過來。

但是七十二家房客居住環境也有溫情的一面,不爭廁所廚房空間的時候會分享好菜,同打麻將,代管孩子,還有免費補習;武林高手收鄰家子弟為徒;江湖落泊客月夜拉琴吹笛,以悠揚樂韻撫慰疲累心靈,欣然指導有興趣的小孩學藝。

葆青的描述,正切中吾之童年經歷。小時候給我講故事最多的人不是忙於搵食的父母,而是陋巷隔壁的街坊老伯——退休警察炳民叔。每當炳民叔的馬閘(一種可臥可坐的帆布椅)放到家門前,小孩們就會簇擁而上,圍在他身邊,津津有味地聽他講故事。我由喜歡聽故事,到自己看書讀故事,到後來長大後寫故事,炳民叔黃昏故事時間的栽培,功不可沒。

(《十月初五街五十憶》讀後 · 二)

沈尚青

2022-01-05 沈尚青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66655.html 1 (尋樂人生)上世紀澳門的社區鄰里溫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