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助力碳中和的優勢與實例
四、大灣區企業助力碳中和實例
碳中和將成為大灣區企業必須面對的挑戰,也是各個企業進行低碳轉型的機遇所在,不論規模大小,碳中和政策的實施也需要每一個企業的積極配合。近期有許多企業陸續開始制訂低碳排放目標,甚至有實際行動,以下舉出實例:
全方面制訂戰略推動供應鏈低碳轉型:隨着中國政府積極倡導推進綠色供應鏈建設,國務院及相關部委圍繞綠色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制訂了規範性指導文件,如《企業綠色採購指南》《綠色製造工程實施指南(二○一六至二○二○年)》等鼓勵企業推行永續供應鏈管理,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企業需要回應國家政策的需要,不僅保障自身產品或服務實現碳中和,而是從原料、供應鏈、運營、營銷等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重新審視運作模式。例如:華為公司將環保要求直接融入公司的採購質量優先戰略和採購業務全流程。在供應商認證、選擇、稽核、績效管理以及物料選型等環節,明確環保要求,確保環保合規,通過採購業務激勵供應商持續改善,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綠色供應鏈。華為鼓勵供應商建設能源計量系統,開展能源審計,識別降低能耗機會,對標行業優秀實踐,制訂節能減排計劃,鼓勵供應商自我管理,並要求存在問題的供應商限期整改,確保供應商環保合規。
技術創新突破行業減碳困境:基於傳統技術的改變也許無法達到滿足達成“碳中和”目標的需求,特別是行業的龍頭企業,需要率先找到先前各個生產環節的減碳困難所在,集中力量研究以實現關鍵技術的創新突破,運用自身優勢幫助實現行業整體綠色改革。同時,很多初創、中小型企業可以借助此機會,憑藉自身團隊對於行業的敏銳嗅覺,以及專業技術通過創新解決行業減碳困境。例如:格力電器於二○二一年四月攜手清華大學研發出結合光伏新能源和儲能技術的“零碳源”空調技術,碳排放相對當前傳統空調降低85.7%。
產品需要滿足低碳要求:在產品設計環節,採用低碳、可回收材料對產品進行低碳再設計。創新科技公司需通過技術手段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降低消費者迭代頻率。同時企業需要考慮產品的包裝是否有環保升級的空間。例如:華為公司發現,其網絡設備及用戶側設備因使用期間設備耗電引起的碳足跡佔比最大。於是華為從源頭出發,降低ICT產品能耗,並加大使用可再生能源,將大幅減少產品碳足跡。為此,華為多年來致力於通過節能技術創新不斷改進產品能效。
綠色運輸減少交通碳排放:物流和交通是碳足跡產生的重要環節,企業要選擇更為清潔的新能源工具以減少傳統能源車輛產生的大量能耗以及廢氣,有效降低城市配送車輛產生的尾氣排放。同時,合理的倉儲佈局也有利於節約運輸成本和能耗,企業需要注重管理綠色倉儲。例如:美的集團早在二○○○年就佈局物流產業,圍繞“節能減排、綠色環保”推進綠色倉儲管理、實施綜合運輸管理、構建綠色物流服務體系,美的累計投入350多台純電動叉車及托盤車,還引入更多的新型環保運輸車輛,排放標準以歐Ⅲ(國Ⅳ)車型,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燃油叉車尾氣的排放。同時大力發展鐵運、水運等綜合運輸業務,實施多式聯運,組合運輸,加強各種運輸管道的銜接,加快完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盡可能降低公路運輸在整個運輸系統中的佔比,從而有效較少能源消耗及碳排放。
綠色辦公建築節能減排:辦公大樓需要使用環保材料,在照明、節稅、取暖、通風都需要實施有針對性的能效措施。如何利用科技全方位推進辦公節能,是一大重點。以騰訊濱海大廈為例,其8,000平方米的廣場上使用生態陶瓷透水磚進行鋪裝,以便大量吸存和淨化雨水,用來澆灌大樓裡的植被;辦公區採用智慧照明系統,每年可節電約132.61萬千瓦時;中水回收系統回收利用各處廢水,節省50%至70%的水資源;另外,大樓的牆體按照深圳日照規律設計,自帶遮陽系統同樣可以節約用電。澳門的美獅美高梅開業至今,全力配合國家綠色建築政策,以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二○三○年前達到峰值及二○六○年前實現碳中和為藍本,每年進行碳審計並制訂相應目標。獲得多個重要環保建築獎項,以及中國綠色建築與節能(澳門)協會頒發最高級別證書。
多使用可再生能源:包括降低傳統火電發電在能源消費的比例,提高生物質燃料、氫能源、水電、風電、光伏、地熱、生物質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構建的清潔低碳能源體系將成為趨勢。騰訊公司積極使用可再生能源,上海青浦數據中心便採用了“三聯供”和“光伏發電”等綠色技術,“三聯供”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2.33萬噸排量(較之前減排約48%,節能率超過18%),“光伏發電”則運用太陽能,減少環境污染。在天津、深圳等地的數據中心也都使用了第三代數據中心科技降低能耗。
綠色金融政策鼓勵環保:企業在清潔能源轉型和供應鏈戰略延伸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資金和供應商整體減排的問題,需要通過綠色金融工具(綠色基金╱綠色債券)等方式給予支持。大灣區各地的綠色金融政策正在逐步落地,部分政策中包含了對綠色金融的激勵措施,如深圳福田對綠色債券貼息2%,廣州花都區對上市掛牌企業和上市掛牌後備企業發行綠色債券的,按其發行債券金額1%給予每年最高100萬元的補貼。綠色金融政策可幫助企業突破門檻限制,大步邁進綠色發展。例如:比亞迪公司是節能電池和電動車廠國際級企業。在二○一八年國家發改委批准下,比亞迪發行約60億元的綠色債券,為新能源汽車發展注入強心針。有綠色金融政策支持,企業便不必在環保和盈利之間作出取捨選擇。
呼籲消費者共同行動:絕大多數企業無法靠自己實現排放的完全抵銷或移除,所以需要消費者一同支持。無論是從企業自身形象提升,還是從促進更多行業和上下游企業減排的角度來看,企業的碳中和計劃都需要考慮到如何影響社會及利益相關者。尤其是消費者的支持。企業的碳中和目標及規劃宜通過各種活動讓盡可能多的人知道,共同努力。澳門悅榕莊酒店是二○一九年的澳門環保飯店金獎得主,通過植樹活動提高人們對氣候變化的意識。其計劃是和消費者一起,每年種植2,000棵樹,通過種樹來更好地保護地球,抵銷一部分自身的碳排放。
從小做起也可節能減排:其實大灣區的中小型企業,無論在任何領域或行業,都可以較為輕鬆地從發動全員參與減碳計劃,減少食物浪費、通勤、差旅等有關的排放這一方面入手。這一看似很小的環節實際上是最直接有效的,能幫助企業減少很大比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澳門大西洋銀行為例,努力實施日常辦公低碳化,內部逐步減少使用紙張,包括取消大量印刷表格,以電子化表格取代傳統表格分發至各前線部門,專注升級電子化業務,也倡導重用紙張,建議員工使用不含敏感資料的文件背面作稿紙使用。新款印表機更潔淨、環保、臭氧零排放,使用更低的融合溫度也能減能達30%。並從源頭着手,避免不必要的彩色列印。
五、總 結
碳中和是順應全球生態治理變革的重要趨勢,也是推動經濟社會系統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重要目標。對於大灣區來說,“十四五”規劃下產業轉型升級是未來的主要趨勢,政府也對科技創新給予了厚望,這些都與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不謀而合。內地以及大灣區優秀企業的案例值得更多企業看齊並學習其經驗,制訂符合自身現狀的減排計劃。同時,大灣區企業需積極參與減碳計劃,抓住這一低碳轉型的機遇,設立循序漸進的目標,才有可能實現大灣區的碳中和目標。 (下)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澳門大灣區青年發展協會副會長
劉丁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