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盒的演變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大家去買外賣時,都得自備盛器。到了七十年代,由店家提供的一種紙製食物盒便開始普及,顧客買外賣變得方便多了。一九七四年的影片《香港73》,戲中的苗嘉麗為井莉等多位同事買外賣,便是用這種紙製飯盒帶回來的。直到八十年代初,我們仍可以在電影裡偶爾看到這種紙飯盒。一九八四年的電影《三十處男》,戲裡鄭文雅的午飯飯盒,仍是這種紙製的盛器。然而,自八十年代後期開始,這種紙製飯盒便迅速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發泡膠飯盒。從一九八六年的《英雄本色》、一九八八年的《金裝大酒店》到一九八九年《阿郎的故事》,戲裡出現的飯盒,無一不是發泡膠製品。自此之後,發泡膠飯盒可謂無所不在,只要買外賣,就離不開發泡膠飯盒。不管是九十年代的《神探馬如龍》(一九九一年)、《愛在黑社會的日子》(一九九三年)、《喜劇之王》(一九九九年),還是進入廿一世紀後的《無間道2》(二○○三年)、《竊聽風雲》(二○○九年)、《月滿軒尼詩》(二○一○年)、《香港仔》(二○一四年)和《S風暴》(二○一六年),所有這些影片出現的飯盒,全屬發泡膠製品。除了發泡膠飯盒以外,還有一種塑料飯盒,偶爾也會在電影裡出現,譬如《單身男女2》。
上周本欄提及一種有數層分隔的飯,筆者並不清楚其叫作“喇打”的由來。文章見報當日即收到朋友的短訊,指“喇打”源自葡語latas(latas marmita)。藉此向這位不吝賜教的朋友說聲謝謝。(香港電影裡的吃喝 · 八十四)
梯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