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台捉蟲的“賭博”
細看《青春不要臉》第一集,高梁個人評價:劇情核突,鏡頭不堪入目,香港影視流行屎尿屁告一段落了,《不要臉》突然“捉蟲入忽忽”。鏡頭過程超過三分鐘,那塊米田共裡蠕動的蟲蟲,一再大特寫,直迫家庭觀衆面前。今回無線“捉蟲”了?竟然寓意吃泥吃蟲可以減肥;熒幕並無標明“俊男美女不宜”的警告語。
觀眾冇咁儍,已進入醫學美容所時代了。吃蟲!上世紀的青春藝人太窮,愛靚不愛命博一博,亦時代大悲劇,電視台取錄男女藝員的審美標準,全是高高瘦瘦。《不要臉》監製或會説,以前當明星,不但不要臉,甚或不要命……反映歷史眞實,一位藝人能夠站到今天,經歷不足為外人道,如果,《不要臉》的初心,是向藝人致敬的話,可信的話,何須畫公仔盡出腸呢?藝術、低俗一線間。
捉蟲,藝海秘聞不可免;入忽忽,一言可蔽之,電視台專家雲集,在道德、法律、商業面前,創作自由有範疇的。第一集就“捉蟲”,恐有陰謀,故意製造話題,話題有二:正面宣傳,叫人看得津津有味,感覺溫馨,此類爭奬作品,百中無一。反面宣傳會惹來“核突可怖,禽獸導演:不是人看的節目”的批評。
娛樂新聞,都留有餘地;若有娛記敢於清心直説,有甚麼後果?上世紀電影全盛期有兩宗新聞——光天化日有大漢闖入某大報編輯部,在娛樂編輯背上劈了一刀,沒了下文。另一宗,亦高梁師兄遭遇,酒樓遇大哥,“你就係乜乜總,影評寫得好,禽獸導演,不堪入目,啱我班觀眾,好收得呀。送兩件新衫我兩個世侄……。”幾十年藝術生涯的大台,明知“捉蟲”而為之,藝圈就是個大賭場。
高 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