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2年01月20日
第C03版:藝海
澳門虛擬圖書館

《舞走街頭》內港上演

街舞藝術家注入社區元素

舞者以街舞玩盡昔日孩童遊戲

創演團隊開心合照

演員邀請觀眾描述昔日印象並共同創作塗鴉

舞者展示遇到水浸時 的“自救三式”

戶外DJ Party 引起小觀眾興趣

觀眾從演出了解圍里生活

行走式互動舞蹈劇場反應熱烈

《舞走街頭》內港上演

為推動和強化民間參與藝術發展,增加本澳舊區的旅遊文化元素,文化局舉辦“內港、氹仔文化深度遊 · 戲”活動以來反應熱烈,策展人林家豪(阿Pat)的《舞走街頭》今個月已上演多場。

《舞走街頭》作為一行走式互動舞蹈劇場,以HipHop 街頭文化浪潮的四大元素:塗鴉、街舞、DJ、說唱為載體,凸顯內港區逐漸更迭的城市面貌,以澳門的街頭藝術區柯邦迪前地為活躍中心,向周邊延伸。演出沿着內港區不同建築外牆的塗鴉作品遊走,探索新潮打卡點之餘,透過每個站點的街舞表演,了解內港城市發展的大小事;每個站點均設有特定舞蹈動作的觀眾互動,邀請觀眾一起用肢體記下內港區的各個象徵符號;更會有互動塗鴉的體驗(在特定地點,觀眾可以拿起噴漆,一起參與噴繪“昔日內港印象”及“內港新浪潮”塗鴉作品)。

監製陳詩琪(CK )介紹道:“‘內港、氹仔文化深度遊 · 戲’是文化局公開徵集的,它本身就是要挖掘歷史或建築特色的,考慮到建築特色涉及的範疇較為專業,而我們的觀眾中,其實有很多小朋友、老人家,年齡層跨度太大,留意到建築物的外牆有很多塗鴉作品,這是一個新的面貌,而阿Pat可謂澳門發展塗鴉的先驅,是很具代表性的人物,與阿Pat認識多年但首次在創作上合作,算得上是一次新嘗試。”

談及此次合作, CK表示:“雖然受疫情影響,演出從去年九月延遲至今,但好在最終向公眾開放,我覺得‘司打口’或者說整個內港是一個很具包容性的社區,它融合了很多不同文化,互相之間看似沒有甚麼交集,但又並存,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演出,讓大家看到不同的文化之間互相尊重,互相欣賞,生活在這裡的人可以像開Party一樣一起去慶祝、彼此共享這個空間。”

剛剛過去的演出,觀眾的反應甚好,對於創作團隊來說亦相當有驚喜,不同年齡層觀眾關注的東西很不一樣,退休人士對塗鴉新元素感到興趣,街舞他們也喜歡,小朋友對噴畫互動熱衷,而年輕一輩的則喜歡聽歷史,比如藝舍酒店周圍塗鴉的起源,一幅關於“天鴿”的塗鴉作品如何關乎土地廟的保育等等。

塗鴉作為此次主要元素,從內港開始,像氹仔舊城區等也陸續邀請藝術家入區創作,與很多商戶、大品牌衍生了很多不同的合作。塗鴉的獨特文化,是藝術家呈現一幅畫在其完成那刻屬最輝煌狀態,而同時他們接受隨時會有一幅新作品將其覆蓋,這是藝術家所擁抱的塗鴉文化常態。CK受訪時有感而發:“一個舊的社區,我們會有新的建築物,新的風貌,有很多東西無可避免會被時代的巨輪推進,值得思考的是我們可以用甚麼樣的心態去迎接這些新事物。”

除此之外,用社區的元素去創作亦是街舞藝術家的挑戰,編舞者鄧詠華為此次演出量身定做了專屬的故事,例如講“天鴿”那段,舞者會用舞蹈的方式教觀眾“自救三式”,更配合了簡單的說唱(Rap),對舞者來說是個新嘗試。整個演出過程還會有昔日生活的聲音呈現,創作團隊找到一些在這一區長大的人錄下以前的叫賣聲,還有一些船的引擎聲,海水聲等等都相當有趣。而負責說唱部分的甄子杰是首次合作的年輕創作者,他表示這是一次新的體驗,至於DJ TENBOY 則白天用DJ方式在戶外、廣場上營造了整個Party的氛圍。這些元素在戲劇構作梁奮佳手上,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故事。

文:一 那

2022-01-20 文:一 那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69848.html 1 《舞走街頭》內港上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