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人的定義
——談《攻殼機動隊》
本澳先後重映《阿基拉》與《攻殼機動隊》兩齣日本神級動畫,是絕無僅有的盛會。兩片一脈相承,在未來世界注入哲學意涵,探討人的定義,皆深刻影響後世。
改編自士宗正郎的漫畫,《攻殼機動隊》於一九九六年在香港公映後,未登陸本澳,今次重映也算是真正首映,可惜反應一般,似乎不合現今觀眾的欣賞口味。確實,本片異於傳統商業動畫,雖是科幻打鬥題材,但沒有編排過多動作戲,並穿插不少文戲,探討內心到生命意義。
影片一開始是半人半機械的女主角,奉命殺死外交官,交代未來新世界的政治衝突,這種衝突似是劫後世界的冷戰,以網絡作武器,輔以電子生物,在今天看起來頗像未來寓言;背景是華洋雜處的香港,髒亂的貧民區、高聳的商廈、電車、石板街等,將香港實景塑造出神秘莫測的多元文化世界,似源於列尼史葛的《二○二○》。
劇情涉及神秘殺手、黑客對抗、政府秘密,女主角遇見與自己相似的女殺手後,漸漸產生質疑。今次重看,多了一份《兩生花》的感覺,世上只有一個我嗎?兩個我有否關係?並懷疑生化人、機械人、複製人是否人類。過程中觸及記憶、知識、繁殖,當被注入記憶後的軀體,似是變成另一個人;記憶是否等同靈魂?尤其是繁殖,無法複製,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性徵。影片一層層觸及此命題,從提出疑問、思考到探討;結尾,兩個女生化人的“交合”,將記憶與軀體交換,變成另一生物個體,暗示生化人的不斷進化,猶如人類的蛻變,發人深省。
《攻殼機動隊》呈現女主角孤獨空虛的內心,下半段戰鬥至裂肉斷骨,散發出生無可戀的誓死狀態,慘烈悲壯,氣氛營造亦出色,色調偏深藍與暗灰,川井憲次的配樂擺脫典型動作格調,改以單調敲擊聲,更顯肅穆沉靜,散發着宗教意味。
lhaio@yahoo.com.hk
小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