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人際關係的平衡
心理學家阿德勒有句名言: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但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天到晚不與人接觸、離群獨處。掌握相處之道,是我們一生都在學習的課題。韓國圖文作家金秀顯在本書中,分享一篇篇人際關係的洞察,藉由自身的經驗之談,輔以一些書籍引用,教大家從覺察自己出發,劃清與人相處時的合適界線,找回人際關係的平衡。
平衡,是本書傳達的核心概念,它包括人際關係中不同層面的平衡,其中一面是關係份量的平衡。根據心理學家舒茨的人際關係三維理論,關於歸屬感或親密感的需求,每個人之間存在着差異。有人想和多數人建立關係,也有人只想和少數人建立關係。因此,比起無條件和許多人建立關係,更重要的是理解自身的需求,尋找適合自己的關係份量,而且要重質不重量。好友數目多寡並非確認人性的石蕊試紙,故沒有必要為了迎合別人或獲取認同而廣交結友。
有時候,我們努力想活成別人的形狀,卻忘了最重要的人一直是自己。沒有哪一段關係,會比我們自己更重要。關係能使人生變得豐富,但有了自己,關係才會存在。
除要拿捏個人對關係份量的平衡,也要學懂相處時的平衡。我們經常強調不能失去自我,卻往往因忙着照顧或擔憂他人的心思而逐漸失去自己。我們當然可以幫忙所愛的人,但無論關係再親近,都需要有健康的界線。如果無法制定與他人的界線,那麼自己“做得到的事”與“做不到的事”的界線也會跟着模糊。一旦連自己做不到的事都企圖達成,問題就會變得棘手。就好比有人溺水時,我們理應出手相助,但不會游泳的人跳下水救人,結果只會令情況惡化,在問題中一起揮舞掙扎,對任何人毫無幫助。
為了能夠好好幫助他人,需要劃下一條合適界線,守護好自己,將自己和對方的責任區分開來。劃界線的行為並不自私,連最低限度的界線都沒有的關係,反而會造就憤怒、埋怨與自我憐憫,過度的責任感也會造成對方的依賴。別想要獨自扛起所有責任,而是把自己能付出的能量和資源,依照關係的密度和情況,分配好一人份的責任感。假如對方仍感到吃力,就必須增加其能夠依靠的對象。唯有不感到疲乏,才能守護好自己和他人,也唯有如此,無論是自己或人際關係,才能變得健康。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掌握分寸,彼此尊重、保持距離,這不僅僅是對他人的理解和包容,更是對自己的關心和愛。多覺察自己的內在聲音和情緒需求,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表達內心想法,這不是為了劃開傷口,而是為了擁有更深刻的連結。相比不發生衝突,更重要的是逐步學習解決衝突的方法,當發生衝突又能獲得解決時,我們才能夠安心,關係並不會因為這點事就破裂。
誠如書中所述,我們必須接受,自己終究無法控制他人的心,以及無論再怎麼努力,關係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的事實。“好好珍惜關係,但接受不可抗力的部分。可以努力,但只能在不失去自己的範圍內,這是我所知道的關係黃金比例。靠單向的努力支撐的關係,必然很快就會倒塌,屹立不搖的關係,要靠雙方的努力打造。可以付出真心,但不要對關係太過執着。”
全書文字樸實直率,加上色調柔和淡雅的插畫穿插其中,字裡行間予人溫暖的慰藉,就像冬日午後的陽光,不刺眼但暖人心。
雨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