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劇場粵劇《胡不歸 · 顰娘》穗首演
由廣東省藝術研究所、廣州粵劇院聯合出品,廣州粵劇團全新創排的新編小劇場粵劇《胡不歸 · 顰娘》,本月十八、十九日一連兩晚在廣州南方劇院順利首演。
小劇場粵劇《胡不歸 · 顰娘》由廣東省藝術研究所一級編劇陳建忠編劇,省藝術研究所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李滿和廣州粵劇院青年主創人才陳松富進行劇本移植,廣州粵劇院青年導演曾秋玲與省藝術研究所青年導演吳燁華共同執導,廣州粵劇院衆多主創人才共同創作。劇中,青年花旦莫燕雲飾演顰娘,青年文武生陳駿旻飾演萍生,冼聖蓮飾演萍生母親方氏,楊作霖飾演表兄,肖婉婷飾演阿奴,藍海韵、歐陽穎琦、韓紫瑋、陳鏡羽共同參演,陳韵玲幕後獨唱。
小劇場粵劇《胡不歸 · 顰娘》在保留傳統粵劇《胡不歸》故事走向、人物關係、人物基本特徵的基礎上,向着人物行為的內心情感邏輯和題材的現代性發掘。講述了漁家女顰娘隨戀人萍生歸家,為萍生母親所不容。顰娘不斷努力,希望能獲得婆婆認可。在經過生病被迫離家和萍生考取功名後依然無法獲得承認後,她終於意識到,自己永遠無法衝破同為女性的萍母設置的重重障礙。在愛情與親情、倫理的衝突中,顰娘作出了不同以往的選擇。該劇將一個批判封建迂腐孝道文化的故事,改編為更符合當代觀衆理解的婆媳之間、女性之間、夫妻之間、母子之間衝撞的作品。
《胡不歸 · 顰娘》對戲曲表演程式和道具進行了創造性的運用,加入象徵性的表達手法,比如代表束縛的網和蹺鞋,還有變幻全劇空間的一桌二椅。導演曾秋玲介紹,因為小劇場追求更細膩的表達,更注重縮短與觀衆的距離感,因而在演劇過程中借鑒了話劇的表演方法,同時還借鑒了影視的畫面語言和光影的運用等方法,讓演出更符合現代審美需求。
小劇場戲曲有助於吸引更多年輕觀衆走進劇場了解傳統藝術。《胡不歸 · 顰娘》出品人、廣東省藝術研究所所長王煒認為,小劇場粵劇的形式靈活方便,可以在更廣泛的區域進行演出和交流,有利於推動粵劇的傳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