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頑疾屏風樓
唐 嘉
宗兄駕車載着筆者經過蘇亞利斯博士大馬路,出於劃則師專業知識觸覺,宗兄指着向澳氹大橋方向,一列列大廈橫亙着大馬路,既擋着馬路盡頭視線,也阻塞道路空氣對流,這種現象,都是城市規劃的敗筆!隨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如附圖),一幢幢大廈阻擋了視野,的確是有點礙眼。其實,這種城規設計現象,在小城中常見。我們不妨站在新馬路下段,向十六浦方向望去(另一附圖),也同樣被一列新建的樓宇阻擋了整條新馬路的空氣對流。
目前,這一條窄窄的古舊馬路,卻是小城南北交通樞紐,三輛大巴士停在馬路上,很難再有空位讓一些較小型的車輛通過,大型巴士噴出的廢氣,令附近居民十分難受。如今因城市的規劃,讓新建的大廈,阻擋了南北空氣對流,是城市發展要付出的代價。
記得一些專門研究城市發展項目的朋友說,本澳十九世紀初,澳葡當局規劃城市道路方案,是採納定點輻射形向外擴散方式設計,符合城市未來整體發展。當然,那時人口和車輛稀少,城市版圖如白紙一張,可隨意規劃和裁割。如今人口膨脹,車輛增多,道路縱橫交錯,大廈林立,兩世紀之前的道路設計概念,也被這些城市發展的硬件,衝擊得體無完膚了!况且,本澳也有一些人為操作,如一些大廈的騎樓,竟然可以遮蓋道路的空間,不見藍天;新建的屏風式高聳大廈,擋住了山上別墅的海景視線,別墅身價下跌,投訴無門,引起社會極大關注;街坊團體組織在傳媒發表意見,希望建築物興建時,勿遮擋世遺燈塔,但話音剛落,東望洋燈塔已被建築物遮擋了!這些有悖城市規劃的例子,在小城屢見不鮮。
但卻有一張小城舊區附圖,它的建築形式在樓宇底部鏤空,開通了一條行車和行人的道路,有空氣對流的特點。我們在一些介紹世界各地建築風景視頻中,會見到有些建築也有鏤空設計,避開屏風效應,增加對流。
目前本澳A區正如火如荼設計興建中,有專家指出該區四面環海,城規切忌臨海邊緣有超高樓宇出現,造成盆地效應。須知未來A區島上居民,也應該共同享有海上藍天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