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到八十歲
《傳家之寶》可說是澳門短劇的典型例子,集中的場景、集中的時間,人物形象突出,雖是二十分鐘內的短劇,戲劇性的推進也十分講究。一開場主角杏姑就坐在老人院的廳間,幾個院友和職員一言一語說明了老人院的場景,然後引入杏姑有家人來接她,應該開心卻眉頭深鎖,這是整個戲的第一個戲劇衝突。杏姑此時透露這兩個家人從沒來過探望自己,怕是得知她藏有一家傳寶石,可能來接她其實只是貪圖她身上的傳家之寶。
演出至此不足三分鐘已破題,不拖泥帶水,也是這類演出時間短的小品的要訣。
兩個一臉貪婪的家人到場,從他們私下的對話中,就知道他們真的為寶石而來。杏姑以寶石不見了為由,試探出兩人的詭計,而其中一個家人聲稱要提告老人院偷了寶石,戲劇衝突又往上推展。最終杏姑講出寶石下落,並決定留在老人院,將貪婪的後輩趕走。可以說,《傳家之寶》的劇本,已有不俗的基礎,開題清晰,衝突層層推進,不浪費一句台詞。導演容卡達對這個劇作的掌握度高,節奏緩疾分明,每個角色的出入場口都流暢、不拖沓,每個演員的人物塑造都十分具體自然。
令人最難忘的是,澳門的戲劇演出,很難找到一台年齡跨度較闊的演員,老人和小孩常常要靠“扮演”,並非老人演老人,小孩演小孩,也對演出的題材帶來一定局限。在“短劇匯演”這一類非職業性的劇場活動中,我們反而常常可以在舞台上,看到八到八十歲的表演者。像今次《傳家之寶》,老人演老人,而且演得絲絲入扣,整個老人院的氛圍也十分自然、入信。另一齣由濠江小學演出的《錢包》,講述關於拾遺不報的故事,小學生的表演也十分可喜。也許正正是這類群眾參與、低門檻的劇場活動,我們才可遇見此情此境。
(“短劇匯演二○二二” · 三)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