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縣人”三號頭骨化石出土
【中新社武漢二十六日電】二十六日從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獲悉,“鄖縣人”三號頭骨近日在十堰鄖陽學堂梁子遺址被順利提取出土,目前已經進入修復和研究環節。
考古重大新發現
“鄖縣人”三號頭骨是迄今歐亞內陸發現的同時代最為完好的古人類頭骨化石,為實證中華大地百萬年人類演化史提供重要依據。該發現入選二○二二國際十大考古新聞,是“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發現之一。
從其面世到被提取出土,歷時半年多,在四平方米的頭骨發掘探方區,以一平方米的探方分四個亞方、每兩厘米為一個操作層進行精細發掘。
圍繞人類化石和其他遺存,考古工作人員系統採集了大量用於年代、環境、埋藏、殘留物和分子生物學分析等多學科研究的沉積樣品,對每個發掘操作層都做了高清晰度的三維建模,留取了海量的發掘圖片、影像與數據資料。出於文物保護和為後續的地質學、殘留物、分子生物學分析等多學科研究保留樣品的目的,在頭骨上部右側保留厚約兩厘米的地層堆積物,下方保留厚約十厘米的地層堆積物基座。
據悉,提取出土的“鄖縣人”三號頭骨化石,在第一時間被放入考古方艙特製的保險櫃妥善存放。頭骨原樣保持了提取前出露的頭骨兩側眶上圓枕、左側眼眶、左側顴骨及顴弓、左側顳骨、額骨大部、左側頂骨及右側頂骨局部、枕部左側。
頭骨發掘區擬開展八大學科三十三個方向的綜合研究,多學科研究團隊在發掘過程中同步提取了大量的研究樣品。其中,九百九十份定向塊樣可同步進行古地磁、磁組構、微形態、古環境、殘留物、分子生物學等綜合研究,二千二百九十八份散樣可進行磁化率分析、宇生核素測年樣品和小哺乳動物化石揀選等相關工作。
將研究形態年齡
按照既定計劃,“鄖縣人”三號頭骨將從形態、結構、年齡、性別與埋藏情況等方面做精細研究,同時對伴生的石製品和動物化石做系統觀測,繼而分析“鄖縣人”的體質特徵、演化地位及其文化與技術特點和適應生存方式,並在多個實驗室內對各類樣品開展遺址地層學、年代學、環境學、埋藏學的綜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