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和“温”
請留意,題目第一個“溫”字是從“囚”,第二個“温”字是從“日”。
最近寫了本新書,出版社送回校稿,書裏面的“溫”字都改成“温”了。據說按香港政府(教育局?)的指引,“温”是正寫,“溫”是異體。
“溫”字寫成“温”已經很久,而且很普遍。內地一九九○年出版的《漢語大辭典》甚至只有“温”,再沒有“溫”這個字了。但一九六二年出版,在當時學術界頗有地位的《中文大辭典》則兩字並收,“温”字下面的釋義是:“溫之俗字”,並引明朝《字彙》“温、俗溫字”為佐證。
對於字形、字音我並不頑固、守舊。語文主要是為了溝通,如果字形和字音變了,大部分人所接受的和過去不同,我是傾向從眾、不泥古的。然而,對於“溫”字我卻是有點偏愛,所以回覆出版社,請他們保留“溫”字,不要改為“温”,為甚麼呢?
“溫”本來是沒有水旁的,有水旁的只是河名,後來“溫”慢慢流行,沒有水旁的本字反而沒人用了。本字的意思,據《說文解字》:“仁也。從皿以食(飼)囚也。”原來“溫”指的不是溫度,而是人性裏面的同情、憐愛、寬容、關顧,就像給牢獄中的犯人送碗羹湯,溫度只是引申義。今日我們往往把它倒了過來,還以為溫度是本義。
我以前在美國東北居住接近二十年,那裏冬天多雪。有時半夜回家,寒風凜冽,積雪街道兩旁的房子主人都已經休息,黑黝黝的。看到間中一兩所房子,窗戶透出淡淡柔和的燈光,偶爾還窺見裏面熊熊的一壁爐火,心裏往往感到難以形容“家”的平安、溫馨和舒暢。我覺得這種感覺才是“溫”字所要描寫,並不只是溫度的高低。這是從“日”的“温”字所未能傳達的。
陳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