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3年01月03日
第D08版:學生報
澳門虛擬圖書館

七夕拜七姐

北京頤和園長廊彩繪:牛郎織女鵲橋會 (網絡圖片)

➡七夕祭品仙秧是與祈求生育相關的傳統習俗 (圖片來源:澳門文化局)

漢代牛宿、女宿圖 。 (網絡圖片)

七夕拜七姐

七夕節,又稱七姐誕、乞巧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牛郎織女傳說最早見於《詩經 · 小雅 · 大東》,當中牽牛和織女是兩個星宿名稱,隔着銀河遙相對望。西漢時期,兩星宿被賦予人格,逐漸發展出牛郎織女七夕鵲橋相會的浪漫愛情故事,以及七夕節的民間信俗。除牛女二星以外,織女的其餘六位姐妹也被視為祭祀的對象。人們常以祭祀為契機,向牽牛和織女七星祈求智慧、靈巧和美滿的愛情婚姻。

在澳門等嶺南地區,七夕拜七姐是一個歷史悠久、流傳頗廣的傳統習俗。宋朝人劉克莊便曾在他的詩作中記述當時粵人對七夕的重視程度:“瓜果跽拳祝,日侯羅撲賣聲。粵人重巧夕,燈火到天明。”舊時“拜七姐”的活動一般是在未婚少女間舉行,分為“擺巧”、“迎仙”、“拜仙”、“乞巧”等環節。

“擺巧”往往要提前好幾天舉行,未婚少女會提前把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燈草芯等零碎小物以巧手製作成仕女、宮室、花草、器皿等工藝品,和祭祀用品、化妝用品和應節玩偶一同陳列在院落內供大家評賞。七月初六夜晚初更“迎仙”,少女們準備好茶酒供品,點燃香燭,向半空叩拜。當晚三更至五更間是“拜仙”的時刻,少女們不僅需要準備芋頭、花生米等時令食品,還需要準備七巧盤、繡花針線、七姐粉和仙秧。“拜仙”後的“乞巧”環節是整個活動的高潮,少女們手執彩線,對着燈影將線穿過針孔,賽巧、驗巧。她們不僅希望織女能欣賞她們,賜予她們一雙靈活的巧手,更暗中期盼神明能為她們牽定一段美滿幸福的姻緣。牛郎織女傳說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田一言

2023-01-03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田一言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36738.html 1 七夕拜七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