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環保的兩件事
早在二○二二年,法國已禁止大部分蔬果使用塑膠包裝,目標是二○四○年之前,全面淘汰即棄塑膠產品,構建無“膠”污染國度。如今有了新法例,有環保團體就要求政府加強巡查並懲罰違規者,又呼籲市民抵制不守法的食店。但食店轉用可重用餐具,既要騰出地方安裝洗碗碟機,還要安排職員提醒顧客不可將可重用餐具丟棄或取走,變相令營運成本大大增加,帶來壓力;亦有顧客擔心,可重用餐具和容器未必清洗得乾淨。
【摘自:〈不用“走塑”,法國只要重用餐具〉,玫瑰木,CUP媒體,二○二三年一月四日】
踏入二○二三年,小城在環保的里程上又前行了一步——自一月一日起,禁止進口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膠刀、叉和匙羹。這一舉措,乃是繼二○一九年限制提供免費膠袋、二○二○年禁止進口及轉運單次使用發泡膠餐盒,以及二○二二年的禁止進口及轉運不可降解的塑膠飲管和攪拌棒的有序推進。
與鄰近地區相比,澳門這些措施或許已是“超前部署”,不過,只要將視線放遠,不難發現早已有人走得更前、更進取。但面對環保這事,有兩個觀念必須釐清:一,環保不是比拼。在這事上,不存在你比我快多少、我比你多做甚麼;相反,它是一個各國都必需合力的全球事業,既是同心協力,更是多多益善。二,環保必然有其代價。就以法國推行重用餐具一事為例,必定會帶來沉重的成本壓力,以及民眾面對新做法時的不適或不滿;這些都是在迎接一個更健康的環境時所不能避免的陣痛。
回望過去幾年,澳門在環保措施上的一個個腳印,多少證明了大家其實都能放下方便,為環保多走一步。期望在疫情完結,生活復常之時,我們都能記住大自然反撲的威力,做好環保。
穆 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