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之二的人控制未來
世界經濟論壇二〇二〇年發表的《未來工作報告》指出,隨着自動化增加,預期到二〇二五年會有八千五百萬工作機會消失,數以百萬計的工作機會被改成遠端處理。預料不到疫情三年,工作職場轉變和消失的速度加快,數碼鴻溝擴大,上網成為生存知識,遠端工作成為新常態,但新技術革命對於社會的影響只是剛剛開始,這種現象與工業革命非常類似。
《智能時代》一書指出,工業革命對於社會的影響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發明家和企業主受益,鋼鐵大王卡內基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等是這些趕上工業革命浪潮的時代人物,躋身成為前百分之二的人。第二階段是英美這幾個率先進入工業革命的國家,群眾的生活得到高度改善,不過其他國家的群眾還未受益。
第三階段是整個世界受益,人類活得更好,有更高的自信和尊嚴,但伴隨而來的工業革命的副作用要用兩、三代人才能消化。以英國為例,靠着資本輸出,開拓全球殖民地,推行自由貿易,花了大約兩代人的時間才能消化負面影響。德國則沒有這種運氣,國內民粹主義泛濫,而由於需要輸出產能,最終引起世界大戰的發生。至於各地的工作職場,工業革命淘汰傳統產業,產業人口大量減少,釋放出來的勞動力需要尋找出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很多國家解決傳統產業勞動力的途徑是一個“耗”字和一個“養”字,前者是結構性失業的勞動力難以轉移到其他行業,為了不引起社會動蕩,這些國家直接將他們“養”起來,耗上至少一代人時間,等待他們逐漸退出市場而消化這些勞動力。
智能時代又如何?目前可見,水資源匱乏的以色列發明了滴灌技術,將有滴頭的管線直接將水和肥料送達植物的根系,竟然使以色列成為“歐洲的廚房”,奶牛單產奶量和棉花位居世界之首,花卉供應量穩居全球第二;特拉斯顛覆現有汽車行業,將汽車視為巨大的智能終端,取消存在一個世紀的汽車代理商制度,以機器智能取代生產工人,特拉斯將馬斯克送入前百分之二的巨富;計算機的寫作水平已達第三個層次,完成了能夠書寫完整句子的第一層次,進而再度完成組織幾句句子構成符合邏輯的段落的第二層次,而至於第三層次,只要給予特定格式,或者寫作模板,計算機就可清晰傳遞信息,表達意思。當它們有一天能夠自己抒發情感時,記者和編輯行業將會被重新定義。
《智能時代》最後一章提到,“在歷次技術革命中,一個人、一家企業,甚至一個國家,可以選擇的道路只有兩條:要麼進入前百分之二的行列,要麼被淘汰。”智能時代已是不可逆的,對社會的影響將會越來越深,我們有幸生於這個智能年代,但必須比優秀的人更加努力,將新技術加上自強不息的自己,“產出”新的自己。
鄧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