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行 從一小步開始
去年底,筆者應一所學校的邀請,為孩子升讀小學一年級的家長做講座。事實上,這個講座原定於去年六月舉辦,但是受疫情反覆的影響,所以一再延期,終於在去年底完成了。至於講座的重點也由“如何為升讀小學一年級學生做準備”,調整為“識別升小一學生的學校適應等問題”。參與的家長比想像中多,當中男家長約有三分之一,而且過程中家長的參與度、提問和互動都很不錯,可見新一代的家長參與子女教育還是很積極的!在講座當中,家長的提問很有意義,所以也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講座開始時,筆者就向家長們拋出一個問題:“大家有沒有想過,十二年後你們的孩子將會是甚麼樣的呢?”大部分家長一臉疑惑,說沒有想過。有小部分家長回答,如果不留級的話,應該升上大學了。也有一部分家長表示,無論怎樣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和快樂地成長等等。筆者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想讓家長去了解“想法”和“做法”是不能分開的。當然,筆者並不是鼓勵大家做“直升機家長”或是“虎爸/媽”之類,但是對於培養孩子,家長總會有一些想法的,對嗎?舉一個例子來說,如果家長期望孩子的身體健康,那麼,起碼在做法上就需要有所配合了。筆者不時在餐室裡看到,家長會主動為年幼的孩子點有咖啡因的有氣飲料;在超級市場裡,家長還是會買糖果給已經滿嘴齲齒的孩子呢!這些生活上的簡單例子說明,家長們不是沒有好的想法,只是沒有好的做法而已。大道理其實大家都懂,但是,生活都是見微知著的,是由每天的瑣事所構成的,知曉的道理需要付諸行動才有意義。
講座的其中一個環節是呼籲家長們關注孩子的行為和情緒,因為對於新的學習環境、學習程度和學習模式的轉變,孩子都很可能因此出現不適應的情況;若沒有對出現的問題進行適當處理,孩子很容易會衍生負面的情緒,例如:產生自卑感、孤獨感、沒有自信心等等,最終可能會令孩子失去自主學習的動力。當然,講座傳達的另外一個重要信息是讓家長和學生一起“level up” (順帶一提,這是原來講座題目的用語)。換言之,講座除了鼓勵家長關注孩子在邁向新的學習階段過程中的適應情況之外,另一用意是鼓勵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對孩子作出支援。事實上,若只是一味要求孩子進步,而家長卻是原地踏步,也很難有說服力的,畢竟身教在家庭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影響力。
筆者認為該講座最精彩的環節是與家長互動的環節。無獨有偶,提問的家長竟是清一色的男家長,真是有點意外。這裡節錄兩個提問與大家一起分享。家長A說儘管知道過早給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是不太好的(這是講座中也提到的信息之一),但是早已承諾了孩子,待孩子升上小一後送給他的聖誕禮物就是智能手機,所以基於父親對孩子的承諾,手機還是會買的。同時,家長A也想了一些方法去“控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他會跟孩子說每天玩手機的次數只有二十次(家長A說有一些可以監察的軟件),以此來規管孩子。顯然,家長A是一位很好的父親,重視對孩子的承諾,而且也理解孩子的需要。不過,筆者也對家長A提出了一些參考意見,小一學生自主和自制力是需要慢慢培養的,給他一天可以玩二十次手機的挑戰實在是太大了,即是說他在做功課時會思考玩一下手機也無妨的,只要在二十次以內。或是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吧,如果孩子整天都想着那二十次玩手機的機會的話,其他應該要做的事情就很容易泡湯了。要不就定下固定的時間,讓孩子先完成一天中必須完成的任務,然後才允許玩手機。另外,智能手機除了玩遊戲之外,也可以引入一些學習的功能作為平衡,這樣父母也可以參與孩子的學習了。
聽完家長A的提問,坐在第一排的家長B有點猶豫,但也舉起了手。家長B鼓起勇氣提問道:“如果一個孩子,或者說是一個成年人,長期都沒有自信,長期都感到失敗和沮喪,可以怎樣幫助他/她呢?”天啊!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呢!筆者當時給的建議是必須回歸檢視具體的事情,例如是甚麼事情失敗了,或是甚麼因素令某事情失敗了……很明顯,家長B的潛台詞是,如果家長本身都感到沮喪,怎樣可以幫孩子呢!當時,筆者只能在情緒上給家長B一些鼓勵,而這一個半小時的講座也無法解決這一課題!不過,會後筆者跟學校主管提出必須向家長提供更多支持,畢竟疫情的三年,個人、家庭和社會經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學校的孩子是來自家庭、來自社區的,關心學生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關心家長和他們的家庭!教育工作不就是通過每一步的行動展現關心和愛心嗎⁈
黃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