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頭減廢優化環境之本
特區政府近年持續與民間團體、物管界溝通合作,逐步優化區內垃圾收集模式,如大面積改用壓縮式垃圾桶,至今全澳已設置一百二十四個,令傳統垃圾桶數量大幅減少逾九成,一定程度改善社區衛生環境,社會聲音正面。
壓縮式垃圾桶相較傳統式垃圾桶具容量大,密封性較好,能有效避免垃圾污水流出、垃圾量大時容易掉落地下或腐爛食物臭味散發等衛生問題。最大優點是壓縮桶可整個由吊車吊走,回去清倒垃圾及清洗後再運回來,最大限度減少噪音影響,減少傳統垃圾清運次數。
不過,部分壓縮桶在使用時不會自動關蓋,以至垃圾長期暴露於空氣中。小城街道狹窄,垃圾桶距離民居甚近,尤其是夏天,臭氣薰天,門前有壓縮桶的商舖,以至樓上低層住戶,苦不堪言。正因如此,當局在設置垃圾站或壓縮式垃圾桶時,往往遇到街坊阻力,既想方便丟棄,又不想設在自家門前,當局左右為難。
市政署稱未來會持續優化垃圾收集措施,其中一項是在壓縮式垃圾桶增設自動投入口,提升密封性及便利性。有關工作於早年便開始研究,到底推行情況如何,何時能將全數壓縮桶“升級”,似乎未有公佈。當局應加強工作透明度,並按緩急先後原則,盡快優化較受氣味影響區域的壓縮桶。
部分舊式大廈因條件所限,如今仍繼續以“推桶待收”模式收集生活垃圾。如採用垃圾收集管道的舊式經屋,因受法例監管,不能擅自封閉管道;加上電梯過舊,長期需要維修,種種原因未能更改垃圾收集方式,致有心無力。當局或可透過跨部門合作,如市政署主動與房屋局協調,再與大廈物管公司、業主會商討,尋求合適解決方式,共同改善。
壓縮式垃圾桶即使設置得更多、更便捷,假若居民沒有改變“即棄文化”,每天繼續製造大量垃圾,最終結果仍與過往固體垃圾收集系統情況無異,很快便超負荷。當局宜進一步擴大社區回收網絡,通過民間社團、機構輻射發揮帶動力量,推動居民分類垃圾,源頭減廢,形成可持續的環保生活方式,根本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
夏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