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紙與焚香
我所在的這座城市,有一項頻度頗高的習俗,就是燒紙。一年當中,不僅是清明,但凡黃曆中與鬼神相關的節令,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燒紙的。燒紙的人好像並沒有固定的地點,或是路旁、河畔,或是牆邊、壁角,選一個角落就燒起來。到了這天傍晚,經常會看到一片片紙蝴蝶回旋飛騰在大街小巷,甚至會撲到行人身上。而因燒紙引發的火災經常發生,其損失也是人們始料不及的。
據民俗專家考證,燒紙自古就不是中國的風俗。即使是在清明寒食這樣的節令裏,也沒有燒紙這一說。唐朝之後,清明節與寒食節合二為一,那一天應該禁煙火,怎麼能燒紙呢?
曹雪芹對民間習俗應該是很有講究的。在《紅樓夢》中,他借寶玉的口說:“這紙錢原是後人異端,不是孔子遺訓。以後逢時按節,只備一個爐,到日隨便焚香,一心虔誠,就可感格了。”他認為祭奠亡者,只在敬,不在虛設,只要心誠意潔,便是佛也都可來享,以後斷不可燒紙錢。賈寶玉的這番話,是否符合孔子遺訓,姑且不論,但這“心誠意潔”四字,卻是很有道理的。
燒紙也好,焚香也好,供奉也好,原本就是個儀式,祭奠天地君親師友,關鍵在於心誠,唯有心誠,方為恭敬,否則只是虛應。那麼,焚香的意義何在呢?
自人類發現並懂得加工香料以來,焚香的初衷是淨化空氣、驅疫避穢,進而發展成一種雅興,漸漸地演變為一種香文化。不僅祭祀、禮佛要焚香,讀書、撫琴要焚香,賞花、拜月要焚香,就連更衣、如廁也要焚香。如今的香道,則是一種貴族化的儀式,有趣的是,不僅有事可焚香,無事也可焚香,焚香本身就是事,否則會被說成“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總的來說,焚香既有實用功能,也有象徵意義,主要表現為衛生、風習、祭祀、禮敬等需要。
而從民間故事來看,不論哪一種版本的傳說,都指向一件事,那就是通過燒紙(即冥幣)向閻王、小鬼行賄,讓親人鬼魂在陰間得以優待。
那麼,佛門是不是主張燒紙錢呢?聖嚴法師回答:“不,佛教中沒有這一項迷信的規定。”星雲大師也認為,燒紙錢對亡靈毫無用處。有人會問,既然如此,為什麼寺廟又允許燒紙呢?那是佛門對民間習俗的包容,並不說明佛教主張燒紙。
今天的城市,文明化程度很高,移風易俗,是一件人人都該參與的公益活動。但從尊重習俗和情感出發,是否可以大力倡導,請大家學一學賈寶玉的做法,在自家備一個香爐,到了該燒紙的那一天,以焚香或擺放鮮花的方式祭奠祭奠,既避免了燒紙的弊端,又可以淨化室內空氣,何樂而不為呢?
王兆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