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免治”的偶劇
藝術節中,另一個由葡國藝術家創作的演出是《衝出澳門——尋找韋羅尼加》,我特別到“海事工房二號”觀看了原汁原味的葡萄牙語版本。
《衝出澳門》由伯納多 · 阿莫林一人包辦編劇、導演、錄像設計。在整體美學上亦可見其統一性,簡約的白色木箱及不規則景片,配以色彩互拼的偶和影像投影,視覺元素十分豐富。有趣的是劇中的偶,並非模擬人類,而是建築物的擬人化,並且不是模仿建築物的外部形態,是感性地將創作對那些建築物的想像,轉化成不同個性的角色,這正正是藝術的力量所在。
故事以韋羅尼加的朋友離開澳門,到世界各地尋找韋羅尼加為主線,在世界不同地方遇上當地的代表性建築,然後慢慢認識自我的過程。於是,尋找韋羅尼加也是尋找這個城市遺失了的想像力與冒險精神。劇中唯一模仿人類的偶是免治太太,當她煮起免治的味道,韋羅尼加就回來了,當中所包含的意義明顯不過。
整個演出的最大問題,應該是說故事的方式,以及偶的運用。說故事跟平鋪直敘一個事件是有分別的,《衝出澳門》似乎未能將要表達的內容和主旨,用故事,以及劇場化的模式去表達,變成只是旁述一個事件。偶的動態只是功能性和展示性的,基本上欠缺應有的戲劇動作,觀眾能透過旁白(我是透過極小的字幕)去理解作品,可是並未至於享受到一個戲劇演出。
近來從媒體或藝文界朋友口中,聽聞很多對“當代藝術中心 · 海事工房”兩個展演場館的困惑,自早前政府相關部門提出有意將該場館發展為文旅項目後,便未能如常借用。海事工房會不會跟隨舊法院大樓的步伐,從文化設施變成另一種設施?這個疑惑一直在筆者心裡徘徊,也不知道《衝出澳門》會不會就是我最後一次在這裡觀賞戲劇的機會了。
(藝術節隨筆 · 六)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