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版影碟的美好年代
隨着DVD逐漸被刻錄成本更高的BD(藍光碟)淘汰,加上人們越來越習慣用手機或iPad等隨身攜帶裝置看電影,盜版光碟的風光時代已逐漸褪色。沒想到堆疊在家中的一片片曾經以為無關痛癢、佔不了多少空間的袋裝大師電影,經年累月,竟也成了不少影迷的負累。
還記得最後一次在店舖購買盜版經典電影,已是接近十年前的事。當年在北京準備短片拍攝,忙裡偷閒跑到中關村電腦商場,跟着店員鬼鬼祟祟地從商場一頭穿梭到另一頭,就為了取一隻硬碟,給我傳輸電影檔案。過程乏味,沒有在盤子內翻揭一片片盜版光碟的尋寶滋味,電影檔案就像其它存在硬碟內的檔案一樣,甚至沒有廉價複印封面的包裝,根本勾不起多少收藏慾。
學電影那幾年,聽說台中也有一家經典電影影碟專賣店,在窄小的空間內,四面牆壁上都砌滿了貨架,依不同導演的名字,滿滿地塞進連封面都沒有、只在光碟上直接寫上電影名字的盜版影碟。有趣的是,談及這家罕見的“作者論”小店,我們當時從不會說老闆賣的是“盜版”,彷彿把這家店和“盜版”二字連結在一起,對它來說都是一種褻瀆。有一次,和一位博覧群片的影痴學長談及這家店,學長眉飛色舞,說某天在網上搜索到某某極罕見的大師之作,於是燒錄成DVD,拿給老闆。老闆大悅,和他討論這位大師的風格之餘,更免費跟他交換自己貨架上的“藏品”。
這樣的利益關係,說是“買賣”或“等價交換”都難免顯得庸俗,倒不如說是影迷影痴們的互相交流、學習。相比起價格高昂,經常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的進口正版藝術片,作者電影的盜版影碟,實際上更能凝聚一班年輕電影學生和影迷,讓他們以能負擔的價錢研究和討論藝術電影,為不少家境並不寬裕的藝術電影愛好者,澆灌了成長的養分。(下)
古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