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蝦3.0版
第一次接觸小龍蝦,是在十年內患間,正處自己小升初,成績乏升,頑皮卻踢天弄井。有次去郊縣學農,偷偷用繩繫上飯粒垂於溝渠,誘小龍蝦咬鈎,回家養在缸裏當玩物。
聽大人說,小龍蝦是東洋人侵華時帶入的。又稱克氏螯蝦,學名克氏原螯蝦,甲殼堅硬,背部呈醬暗紅色,尖尖的頭部昂起幾根觸鬚,最具標誌要數那雙鉗狀的大螯。雖有一副蝦兵蟹將的架勢,可作為淡水中的不潔物一直被人忌食。此屬小龍蝦1.0版矣。
不知何時起,小龍蝦成了河鮮爬上人們的餐桌。進入世紀之交,興起人工養殖,蝦汛漸旺,吃風盛行。我去過蘇北的窮縣盱眙,該地方官,着人先鞭,傾全域之力打造小龍蝦品牌,竭力推出不同蝦味向外輸出;尤以五味俱全的“十三香小龍蝦”為最品,不僅獨霸各地小吃攤檔,也躋入水陸畢陳的奢豪宴席,一度勢焰熏天,名利雙收。盱眙小龍蝦被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品牌估值今年達三百五十億元,還聲稱發現一億多年前的小龍蝦化石,“入侵物種”坐實不根之論。然而,自矜身世一脈相承,恐怕並非慎終追遠,更多是為了強化營銷。是為2.0版的小龍蝦。
一頭能脫貧致富,一頭可滿足市場,小龍蝦經濟前後興旺了二十餘年,迄今方滋未艾。時下,百業面臨加速迭代,汰劣留良的物變,也不以小龍蝦們意志為轉移。
日前見款,有一道見所未見的“小龍蝦”,鋒頭蓋過其他菜,一座皆驚,顏色像熟橙一樣紅裏帶黃,隻隻彈眼落睛,令人心蕩神搖。沒等開口打探,饌主忙解來歷。
這種長得與平常不同的蝦種,新近從澳洲引進,鮮活時每隻重一百多克,長約十五公分,蝦體呈藍調,間雜赤橙青紫。當地人也稱小青龍蝦。其生長對水質要求很高,螯爪殼甲尾扇等處,無明顯積垢。
在寧波古林鎮茂新村,它大面積採用“稻蝦共養”的生態循環模式,不施任何農藥,可減大量化肥;替代的有機肥、菜籽餅等還可作為小龍蝦的飼料,而蝦的排泄物則可為水稻提供養分。堪可兩全其美。
如此循環生態養殖的小龍蝦,品質、口味、貌相,不正是我目中的3.0版嗎?
彈斤估両,上市售價高出2.0版一倍多,大獲手疾眼快的食客認可。至於烹燒,我意從簡為優,清蒸或白灼,更能細品得出蝦的本味,格調也高;若以重蒜辛辣等重味炮製,反倒糟蹋餚饈了。
那次東道之誼,每位一隻3.0版的小龍蝦嘗新,沒有慨當以慷,讓客吃暢,一定貴為物稀,情有可原。我掰開入腹,蝦肉清口耐嚼,稍蘸佐汁,鮮味得未曾有。口水不撒謊,席間真想多嘗幾隻,蝦盤已罄盡。
唉!意猶未足。這回酒坐未散,即饞火中燒……
謝震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