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骨仔
“反骨仔”是粵語裏的常用詞,常形容那些性格反叛、桀驁不馴的小年輕。關於這個詞的來歷,人們很容易聯想到三國故事中“腦後有反骨”的魏延——關羽攻取長沙,帶領降將魏延進帳拜見劉備,孔明竟喝令刀斧手,將魏延推出斬首。劉備大驚:“為何斬有功之人?”孔明的理由是:“魏延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
從此,蜀漢名將魏延成了歷史上最著名的“反骨仔”。但他是否真的腦後長有反骨?孔明又是憑什麼看出魏延腦後長有反骨?史書沒有詳述,後人更無從推斷。
其實早在魏延之前,還有一位更顯赫的歷史人物,也曾被稱作“反骨仔”——西漢“七國之亂”的禍首、吳王劉濞。
據《史記 · 吳王濞列傳》載:吳王濞者,高帝兄劉仲之子也……高帝十一年秋,淮南王英布反…高帝自將往誅之。劉仲子沛侯濞年二十,有氣力,以騎將從破布軍蘄西,會甀,布走…乃立濞於沛為吳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已拜受印,高帝召濞相之,謂曰:“若狀有反相。”
年方二十歲的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侄子,因平定淮南王英布的叛亂有功,被立為吳王。但劉邦竟然也精於看相,一見到這位親侄兒,便作出驚人判斷——劉濞“狀有反相”!他預言,“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者”,並警告劉濞“慎無反”。
果然,時隔四十一年後,劉濞以“誅晁錯,清君側”名義,發動了“七國之亂”,險些埋葬了大漢朝。
劉濞也好,魏延也罷,歷史上的“反骨仔”們,後來都被不幸言中,起兵叛亂,最終兵敗、身死、名裂,為他們身上天生的“反骨”、“反相”付出了生命代價。
這是因為,劉邦、孔明具有神異的“相人術”、高超的先見之明嗎?
筆者認為,恐怕還是演義的成分為多。
所謂的“腦後有反骨”、“狀有反相”,無非後世史家們用文學化的筆法,故弄歷史玄虛。
南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