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文旅產業新拓展芻議
推動經濟適度多元,是澳門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確保今後澳門繁榮穩定的必然選擇。這在政府和民間具有廣泛共識。行政長官賀一誠發表的《二○二四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明確了二○二四年施政總體方向和施政重點。將“堅定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列為施政工作的首位,在緊隨其後位列施政重點第二位的《更大作為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章節中,強調二○二四年是“1+4”規劃實施開局之年,政府將以規劃為引領,多管齊下,聚力攻堅,着力構建符合澳門實際且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同時明確指出“做優做精做強綜合旅遊休閒業,豐富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內涵”。
一、文旅視野中的紅色旅遊
先前政府的綱領性文件“二五規劃(二○二一至二○二五年)”和《二○二三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明確提出“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其中,“1”就是按照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目標要求,做優做強旅遊休閒業,促進旅遊休閒多元發展。強調以“二五”規劃和“1+4”策略為依據,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鞏固和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同時培育新業態,發展新產業,加快推動經濟適度多元。
回歸以來,特別是賭權開放之後,澳門旅遊休閒業發展迅猛,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城市競爭力持續提升,競爭優勢進一步鞏固,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內涵逐步豐富並呈現出建設成效。隨着博彩經營批給重新競投工作的完成,原先運營的六家博企同步邁進博彩業新時代。遵照契約精神,各公司的非博彩發展新佈局亦有序展開,澳門進入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起步發展的關鍵期,綜合旅遊休閒業迎來發展新紀元。與此同時,特區政府審時度勢,充分發揮澳門歷史文化資源的獨特優勢,制定推出一系列振經濟、擴客源計劃,舉辦豐富多彩的節慶盛事,致力打造滿足不同年齡、不同層次旅客需求的休閒旅遊業態。
現時政府對文化事業的重視有目共睹,也讓業界欣喜之餘,充滿了期待。無論“演藝之都”的提出,“體育之城”的倡導,還是“教育之城”形象的塑造,都是圍繞泛文化主題展開,契合且回應了以“鞏固提升多元發展”為總主題的施政基調。在這一發展進程中,政府應鼓勵各部門領導認真鑽研古今中外相關治國理政的經典著作,尤其要精細研讀被證明行之有效的具有東方智慧的先賢著述。要紮實有效地提高官員的文化理論素養,把對文化的重視從政策出台、文件傳達的狀態真正落地落實、深化實化。透徹理解以文化為引線,鍛造“文旅搭台、經濟唱戲”的內蘊與優勢,並凝聚共識,從而充分發揮文化的作用和影響,因文化而受益,由此產生恆常性的經濟效益,真正實現經濟適度多元。當然,站在文旅業發展立場看,更有必要深入調研澳門紅色旅遊資源的開發、運營現狀,分析優勢與短板,總結經驗與不足,致力豐富並完善運營機制。要加強“文”、“旅”融合,拓展多層次多元化旅遊產品。整合優勢特色資源,打造推廣旅遊新模式新路線;重視文化、堅信文化,發揮文化固有的核心引領作用,以文化賦能文旅產業並使之發展壯大。
紅色旅遊是一種把紅色人文景觀和綠色自然景觀結合起來,把革命傳統教育與促進文旅產業發展相融合的新型主題旅遊形式。早期紅色旅遊多為遊客在革命舊址、紀念館等景點參觀留影,形式略顯單一。隨後出台的《二○○四至二○一○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對紅色旅遊和紅色旅遊資源進行界定,對發展紅色旅遊的總體思路、總體佈局和主要措施做出明確規定。
《綱要》的頒佈,各省市措施陸續推出,全國上下掀起紅色旅遊熱,紅色旅遊從此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隨着旅遊需求的日趨多樣化,“紅色旅遊+”概念應運而生。“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大力支持紅色旅遊發展,加強區域旅遊品牌和服務整合,紅色旅遊煥發出新的活力。文化和旅遊部鼓勵各地大力發展“紅色+綠色”、“紅色+鄉村”、“紅色+研學”、“紅色+科技”等旅遊新業態,推出紅色旅遊與生態旅遊、民俗旅遊、研學旅遊、鄉村旅遊等深度融合的高品質產品和線路,以“紅色旅遊+”推動多元業態融合發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無論從文旅視角審視,從經濟發展策略探索,還是從文化傳承弘揚層面思考,內地紅色旅遊的運營模式以及所取得的成功經驗,都可以為澳門開發紅色旅遊資源燭照思路、提供借鑒與啟示。
澳門地處南海之濱,珠江口西岸,這裡是中國革命的發源地之一,關聯着不少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和功炳千秋的愛國先輩,遍佈着愛國志士的紅色足跡,其紅色旅遊資源獨特而厚重。如冼星海紀念館,本澳首個列入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的場所,被媒體讚譽為《黃河大合唱》的蓮花搖籃。紀念館花園內立有冼星海人像雕塑,展品包括冼星海的證件、手稿、小提琴、日記、書信和演出服等。再如葉挺將軍故居,為葉挺將軍與家人在澳居所,院內設將軍家庭群組雕像。故居物件根據原貌擺放,包括葉挺將軍用過的餐具、手錶等物件;再如鏡湖醫院,一八九二年孫中山前來醫院任職,開啟了鏡湖醫院與革命運動的深厚情緣。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一代名醫柯麟歷任醫院院長及鏡湖醫院慈善會要職,該院成為救治和掩護愛國同志等活動的重要場所。
此外,澳門還有南光公司、平安戲院舊址、濠江中學等紅色旅遊資源;還有諸如林則徐紀念館,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等充滿愛國主義情懷、可以開拓發展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文旅資源。這些集中分佈於澳門半島的紅色資源,具備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教育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可以統籌聯合開發,連點串線成片,打造成新時期紅色旅遊品牌,助力澳門建設珠江口西岸紅色旅遊目的地。
二、加快推進海域旅遊的
開發建設與發展
澳門具有江與海、海與陸地相連的自然條件與特點。由於面積細小,沒有可耕之地,唯有“以舶為田,憑風而耕,耕海牧魚”。數百年來,正是得益於與世界各地商人合作發展海上貿易,澳門逐漸成為一個繁盛的貿易港和海上交通樞紐,成為十六到十九世紀之間廣州以外的南中國一個重要海港。彼時,各種文化和文明源源不絕擴散到鏡海水面,商貿活動極為活躍。歷史經驗顯示,先民傍海而居,賃海而市,真正做到“萬頃碧波可耕田”,實現了因海而盛,向海而興。在這個歷史進程中,海洋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並最終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一舉奠定了澳門商貿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新時代背景下,拓展文旅產業,是澳門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的一個重要路徑選擇。如果能夠從自身發展歷史中吸取成功經驗,善用自身資源稟賦,打造新潮旅遊景點,開發具吸引力和魅力的文旅新產品,提高遊客對新文旅景點的獨特體驗,勢必極大地密切文化與旅遊業良性聯動,生發聯動式經濟效應,從而帶動周邊餐飲、零售、服務、觀光等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這是符合澳門實際,有助於進一步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路徑和舉措。
文化旅遊簡稱文旅,泛指以鑒賞異國異地傳統文化、追尋文化名人遺蹤或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為目的的旅遊。尋求文化樂趣已成為當前旅遊者的一個趨勢、一種風尚,也為各地政府、旅遊業界所重視。以文物、遺址、古建築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層;以居民生活習俗、節日慶典、祭祀、體育活動等為代表的民俗文化層;無不彰顯着澳門的地域特色,具有較大的挖掘與拓展空間。澳門發展旅遊業,加大力度開拓文化旅遊,不僅可以增強產品吸引力,提高經濟效益,還可大力弘揚本地文化和中國文化,讓世界更加全面深入細緻地了解澳門、了解中國。
不少國家地區藉助濱江濱海優勢,結合當地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開闢文旅路線吸引觀光客。這些舉措在宣揚文化的同時,也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這類成功案例值得相關部門投放資源或邀請專家學者一同分析研討。針對遊客的多元需求,也為了宣傳本地歷史文化,新加坡政府旅遊部門制訂推出以新加坡河水路坐船艇,沿途欣賞城市景觀的路線,深受世界各地旅客歡迎。早在三十多年前,珠海旅遊運營部門就充分利用海洋資源,創新性地開闢從九洲港出發,環繞澳門海面的旅遊線路“澳門環島遊”,取得較佳經濟和文化效益。廣州,福州、上海、蘇州等城市,分別依託江、海、湖等資源運營的旅遊項目如:珠江江面沿線的“夜遊珠江”、閩江江面的“夜遊閩江”、黃埔江江面的“黃埔江遊”和“太湖遊”。這些活動,既能結合人文景點,宣傳當地特色文化,讓各方旅遊加深了解旅地的歷史文化,又能創收經濟效益,大都發展成為當地文旅業的一個賣點,有的甚至發展成為品牌項目,廣受外地遊客歡迎。目前,隨着海島旅遊資源開發空間和深度的拓展,中國內地的旅遊格局正呈現一種由以大陸型產品為主體轉向大陸型產品和海洋產品並重的新趨勢新變化。有些城市甚至醞釀推出“海洋工業園區”之類極具前瞻性戰略眼光的舉措。凡此種種共時性的同業實例,對澳門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無疑可以借鑒。
海域旅遊,是一種有別於陸地旅遊的充滿魅力和吸引力且帶給旅客新鮮體驗的綜合性休閒活動,可以讓遊客在海洋、海島、海岸體驗享受不同的文化和風景。常見海上旅遊項目如郵輪旅遊,遊客可以在遊船上享受豪華住宿、美食和娛樂設施;如漁業旅遊,喜歡海洋生活者可以跟隨漁民出海捕魚,實地了解海上人家的生活情狀和漁民捕撈技能;如潛水旅遊,讓遊客潛沉海中探索海底世界的奧秘,近距離觀察色彩斑斕的珊瑚礁和海星、海龜等海洋生物;如遊艇租賃,為那些講求私密和個性化者提供高端海上旅遊體驗服務,通過租賃遊艇開展海上浪漫之旅如舉辦遊學、派對宴席甚至婚禮等。其他常見的還有水上摩托艇、帆板衝浪、浮潛、帆傘運動等水上運動項目的集訓與教學、舉辦賽事等。
要考慮澳門實際,充分評估論證項目的可行性和潛在的經濟文化效益,應本着“小而精”、“小而美”、“新穎獨特”的原則,穩步推進海域文旅項目的開發運營。結合海域開發及琴澳深合區建設視角看,可利用十字門海域景觀及濱水空間資源,透過深入挖掘、整理並宣傳所屬海域固有的歷史文化,開發建設海域文旅產品,拓展休閒旅遊空間,促進文旅產品多元發展。有必要探討研究在特定區域設置串聯交通路線的景觀型碼頭,完善海上交通網絡,美化海岸線和海畔街區,建造水系景觀,建構濱海歷史文化長廊,優化海上旅遊觀光路線及主題,協調營運商推出與節慶盛事相關的旅遊產品,進而全面推動深合區乃至大灣區海島文旅產業的協同發展。
日前,特區政府就《海洋功能區劃》、《海域規劃》及《海域使用法》的立法規劃進行公眾諮詢。在首場諮詢會上,與會者圍繞發展海上遊、生態島建設、海上風力發電及養殖業、海洋運動及部分海洋功能區域的具體規劃等進行了互動討論。這表明,無論政府還是業界,都極其重視海洋經濟所蘊含的機遇與前景。現時澳門文旅業特別是海域旅遊尚處於起步階段,出現“蝕住做”現象並不異常。令人欣慰的是,政府和業界看到了問題所在,也看到解決問題的希望所在,都在努力促成運營公司與博企合作,爭取“多推不同性質的海上遊產品,豐富海上遊的元素”。
結 語
就預期社會效益看,在拓展澳門文旅產業的背景下,遵循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要旨,以海域資源開發和加快深合區建設為軸心內容,在理論層面揭示了開發澳門海洋旅遊資源的必要性、緊迫性及其蘊涵的重要價值與現實意義。從經濟發展效益角度考察,當前,澳門與深合區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合作日益深化實化,發展勁頭喜人。在推動文旅產業發展進程中,在加強業界與博企之間的合作的同時,同樣有必要進一步加強與珠海的深度合作,打造澳琴特色文旅品牌,致力推動區內海域旅遊資源聯動開發發展,科學規劃及推廣新穎獨特的海島遊產品,吸引海內外旅客以“一程多站”模式到區內旅遊,體驗深合區魅力。同時,進一步聯合大灣區城市,向外推廣大灣區文旅產品,宣傳澳門文化遺產等旅遊資源,合力打造大灣區旅遊品牌,促進大灣區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
澳門文旅業從業員 李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