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裝置
田中泓
承去年的Art Macau藝文匯澳,在一些戶外空間能看到藝術裝置。
例如在藝術博物館與文化中心之間的公共空間,可以看到兩個戶外藝術裝置,一個是透過圓柱形的反光鏡,將變了形的青蛙雕塑在鏡內回復為正常的影像。這個裝置有趣之處,是利用很古老的鏡像原理,結合觀察者的走動位置(可以坐在雕塑內),而產生不同的影像。
另一個藝術裝置同樣在藝術博物館與文化中心之間的公共空間,也是透過鏡去產生光像效果。這個裝置看上去很機械,多排圓形鏡片像向日葵一樣,透過對太陽運行軌跡的追踪,將陽光反射在空中的水霧中。當然,理論上,光線能聚焦在空間的一個位置,如果該處有屏幕,能夠顯現陽光形成的投影。然而實際上這個機會很少,因為會受到本身環境光線的影響,水霧屏幕亦因風向而改變,並非穩定的投影屏幕。因此,能見到藝術家所講的“光環”的機會非常低。我在不同的日子經過該處,有時因天暗沒有陽光,有陽光的日子又有大風,總之仍未有緣看到“光環”,這可能也是該作品耐人尋味之處。
在永利的海濱走廊,亦有一個新的藝術裝置,是一個用鐵絲網造成的文藝復興式樣建築物(見圖)。
記得兩年前的藝文匯澳,在路氹的永利皇宮看過該藝術家的裝置作品,我當年首先是被宣傳的圖片所吸引,因為在漆黑的背景中有一個類似3D的虛擬建築,究竟是怎樣在實際空間中產生的效果,吸引了我的好奇並特意去看。在現場才見是以鐵絲網造成,不過因為空間的環境黑暗,加上特別的燈光,使人對那座建築裝置感到虛幻及充滿想像。
但是今次的裝置放在戶外,根本沒有環境效果,雖然仍有特別安排的射燈,但被周圍的燈光所掩蓋,完全沒有了兩年前的虛幻與想像。我分別在傍晚和早上去看過,都沒有虛擬建築的感覺,尤其是在日光下,看上去更像一個鐵鳥籠。
聽說該藝術家計劃用鐵網重現火燒前大三巴的教堂空間,希望效果不要成為另一個大鳥籠!
藝術裝置很講究呈現的環境,文中提到的後兩個裝置,均出現與藝術家原意偏離的效果,可見藝術創作時的考慮不周。如果讀了藝術家作品的創作說明,但傳遞不到真正的效果,只會讓人覺得藝術是一種“偽術”!
tianzh.mo@gmail.com
http://tianzh.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