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 就是慈悲
“請告訴我什麽是愛?愛,就是慈悲。”
——弘一法師和妻子的對話
二○二三年是疫情後“復常”的一年,也是艱難而匆匆的一年。
我常自問,何以“復常”?日升月恆,每一天都是新的。時間無法回頭。其實,小杜的詩早已道出真諦:“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不自知。”
二○二四年的第一天,陽光照在書桌上的吳昌碩《心經》篆書字帖。
近來愛讀吳昌碩,無論是他的字帖,還是他那些大俗大雅、生機勃勃的花卉圖,後者是將傳統文化融入現實生活的佳例。一直以來我最喜歡《心經》中“心無掛礙”四個字。就着新年第一天的朝陽,我為自己定了個新年計劃:寫好“心無掛礙”這四個字。
趕巧的是,新年第一個夜晚,奔赴美高梅劇院,欣賞一場由譚盾攜蘭州交響樂團演出的《敦煌 · 慈悲頌》,用交響樂、合唱、獨唱、對唱、呼麥、飛天舞蹈(反彈琵琶)等多種聲音和形式講述敦煌壁畫的故事。此作品首演於二○一八年,巡迴於世界舞台。在長達六年的創作期中,星雲大師一句話點醒了譚盾:“你要寫敦煌,就一定要從衆生的角度、從人和人性的角度去寫。”
心懷蒼生,寫人和人性,是藝術創作顛撲不滅的真理。
當晚,美高梅劇院二千八百萬像素的大屏幕上呈現出敦煌的蒼遠遼闊,令人心馳神往。但我並不想以被用濫了的“視聽盛宴”來形容這台作品。“五色令人目盲”,我相信創作這台作品的譚盾絕非以打造“視聽盛宴”爲目的。事實上,從指揮到樂手、演唱者,通體黑色服裝;敦煌壁畫上彩帶飄飄的飛天,一襲白衣出現在舞台上,彰顯出黑白兩色的高級感和大道至簡的洗練風格。體素儲潔,乘月返真。譚盾要做的是超越感官層面,寫給全人類、照拂人們心靈的作品。
當譚盾被問及,《敦煌 · 慈悲頌》是交響樂還是歌劇時,他說這是用聲音講述的敦煌壁畫故事,或者索性就是“慈悲頌”,是從敦煌成百上千的壁畫中選擇了六個爲人所熟悉的故事:《菩提樹》、《九色鹿》、《千手千眼》、《禪園》、《心經》、《涅槃》。這裏命中了傳播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即所傳播的不能是人們完全不知道的、也不能是人們完全知道的內容。《敦煌 · 慈悲頌》用我們知道的故事,以“對話”的形式重新建構。於是,我們看到一場關於生命的大對話:它是愛與慈悲、信仰與夢想的對話、是人與自然的對話、是塵世和宗教的對話。具體表現在作品中,便是九色鹿和人類的對話、演唱與樂隊的對話、器樂與器樂間的對話、敦煌古樂與現代音樂的對話。而藝術家則是通過作品和世界對話,向世界傳遞絲綢之路上的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
宣傳文字說這台作品是文化與科技的深度結合。這是大趨勢。然而,科技的發展讓人歡喜讓人憂愁。看過不少藝術作品一旦被科技介入,便失了本色。對於《慈悲頌》,先前我還是那個憂天的杞人,怕美高梅的大屏顯像以勢壓人。出乎意料的是,整尊敦煌大臥佛以數碼化方式呈現在巨屏上的最高光時刻,我心深處平和喜悅,那是來自台上的同頻共振。《慈悲頌》是具時代感的作品。所謂時代感,是符合當下的價值觀和審美觀。消除邊界隔閡,民心相通,讓全人類和諧共處,是一個值得反覆討論的具普世價值的話題,而中國正是這條大道上的前行者。在世界上仍有戰火紛爭、天災有時的此刻當下,《慈悲頌》在澳門上演,正當其時。據說,作品於世界舞台巡演時,《心經》演唱曾經讓一位俄羅斯青年歌唱家淚流不止,因爲它是超越語言、文化、種族的邊界,直抵人心的藝術,其中有對人的關注和對人性的理解。
這也讓我想起“阿波羅11號”登月任務的故事。宇航員邁克爾 · 柯林斯(Michael Collins)是較少被提及的人,他是當夥伴尼爾 · 阿姆斯特朗和巴茲 · 奧爾德林登上月球表面時、負責留守飛船上的人。他曾經說過登月任務令他最深刻記憶的一段充滿大愛又飽含詩意的話:
“我真的認爲如果全世界的政治家們都能從十萬英里之外的距離觀看他們的星球的話,他們的立場也會隨之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至關重要的邊界消失得無影無踪,喧囂吵鬧的爭執也會變得消無聲息。這個微不足道的圓球繼續繞着它的旋轉,不捨晝夜,無視它身上所有的分裂,呈現出整齊劃一的表象,呼籲團結和睦、相互一致的態度。地球必須成爲它所呈現出的樣子:藍白相間,沒有資本主義或共産主義之分;藍白相間,無論富貴還是貧窮;藍白相間,不管是心懷妒意,還是被人覬覦。微小、閃亮、安寧,藍白相間,脆弱的星球。”
星辰大海,天上人間,傳遞出全人類和諧共處的共同美好願望。
“愛,就是慈悲。”
弘一法師的妻子繼續問他:“您可以對衆人慈悲,爲何獨獨要傷害我呢?”
這一問沒有得到回答。
自此世上再無李叔同,只有已屬於佛、屬於衆生的弘一法師。
《菩提樹》中的小王子用血肉之軀拯救死去的小鳥,是衆生平等。《九色鹿》中,美麗的九色鹿明知自己現身去救下落水的人,行踪就會暴露,自己就有可能被出賣而惹來殺身之禍,但最終她還是去救落水的人。《千手千眼》是關於奉獻、關於捨與得的故事。這些是宗教故事,更是塵世衆生相的故事,我們都在其內,我們能看見自己的倒影。成全與奉獻、阻撓與背叛,都是人心人性。生活的閱歷教會我不要高估人性,《慈悲頌》告訴我也不要因此而低就人性,放棄對愛與慈悲的信仰。上乘的藝術作品具悲憫情懷,能夠給人以寧靜、以喜悅、以希望、以力量,一如《敦煌 · 慈悲頌》。
穆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