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不在於“專才”
請大家不要變得過度專業;請追求思想上的自由,盡量嘗試多種不同事務。我知道你們各有專攻,法律、藝術、歷史或哲學等,準備成為這些領域的翹楚。有這種企圖心當然很好,但是,不要因此封閉心扉,不再聆聽其他的召喚。
當年,我的兒子查理進入牛津念現代史,打算當記者或經濟學家,結果四年後,他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是醫學。但他非常珍惜在牛津所學,現在他改念美國的醫學院,教授都稱讚他的研究報告寫得好,文筆雋永。我也發現,念牛津讓他脫胎換骨,成為更成熟的人,這就是大學的奇妙之處,它讓你探索各種不同的發展路徑。
【摘自:〈別太專業,做個有觀點的通才吧〉,吳怡靜,獨立評論在天下,二○二○年六月二十一日】
要當專才抑或通才,似乎是“人生規劃”這範疇裏的一個不老辯題。
這辯題之所以長青,在於兩者之間那看似不同的性質。專才,是指某人在某領域具備專業知識,講求的是深度;相反,通才則是這人在不同領域均有涉獵,看重的是廣度,正因為兩者追求的面向不同,才會令人將專才與通才看成是兩個毫無交集的概念。
這想法在過去或能成立,然而,當今世代的科技發達,早已令我們接觸知識的門檻降低——只要有基本的設備和認知,任何人都能在網上找到不同學問的入門知識,讓我們能自行學習,再好好鑽研,當中所需要付出的時間與金錢成本,亦比往日為少。正因如此,專才與通才之間,根本並非如此二元對立,反而是有重合的空間、可能。
所以,專才好,通才也好,而更好的,是擁有能當專才的深入知識,但又不失對其他領域的熱誠和好奇,通、專才兼備的真正人才。
穆 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