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09月27日
第C08版:澳門街
澳門虛擬圖書館

荔枝碗的前世今生

如何活化利用荔枝碗船廠遺址,值得全社會集思廣益。

遺址內的設施凋敝多年

荔枝碗船廠部分結構存在險情

活化後的阿根納船廠是集商店街、複合式書店、餐旅、水底玻璃牆等綜合景觀的廊帶。(網上圖片:十禾設計-吳聲明)

基隆八尺門造船廠始於日治時代(網上圖片:十禾設計-吳聲明)

荔枝碗的前世今生

澳門原是一條小漁村,淺海漁業資源豐富,過往在澳門的經濟發展佔重要的地位。與漁業息息相關的造船業,在澳門歷史發展上擔當着舉足輕重的角色。隨着近代澳門漁業的日漸衰退,澳門的漁港地位和盛極一時的造船業亦逐漸消失。如何保留荔枝碗這段小城獨一無二的歷史,成為了重要的課題。

行業起源十七世紀

過去,造船業與神香、炮竹、火柴合稱為澳門四大傳統工業。自明末清初起一直發展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在本澳昔日經濟發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澳門造船業的發展與澳門的地理優勢密不可分。十七世紀初期,澳門與日本貿易的克拉克帆船(Carrack)主要由果阿王家船塢生產,但在一六一八年起葡萄牙船隻經常受到荷蘭人和英國人的劫掠,王室停止派克拉克帆船到日本,改為由澳門生產的老閘船(Lorcha)出航。當時,澳門的造船技術主要源自廣東新會、中山、東莞和番禺等地,並由葡萄牙人在此基礎上改良設計,使老閘船成為澳門本地獨有的帆船。而在清朝時期,中方官員對澳門的造船設立規限,並建立額船制度,葡萄牙人與華人只能私造船隻,或是非法整修舊船。

鴉片戰爭後,廣州體系被打破,清廷對澳門造船業所設規限亦隨之消失。至十九世紀中葉,中國沿海航運走向繁榮,本地造船廠生產船隻作漁船、商船及客船,澳葡政府所生產的船隻被僱為中國和葡萄牙商船的護衛艦,為澳門造船業帶來發展機遇。

六十年代成形片區

造船業於明末清初起一直發展至咸豐、同治年間,尤為鼎盛。每年製造的各類漁船、帆船等,除了供應本地市場外,亦有不少遠銷至海外。澳門造船業最繁盛的時間為一九三八年,澳門半島共有三十六家造船廠,氹仔和路環共有七家。造船業的盛況也帶動本地木行和其他行業的發展。晚清之後,造船業雖然開始走下坡,但仍有數十家船廠。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澳門造船業開始因為本土漁業沒落及內地同業競爭,訂單不斷減少;回歸後,荔枝碗的造船廠幾乎已經停工,只留下工業遺跡,供人們憑弔這行業昔日的輝煌。

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荔枝碗造船廠,是澳門現存最大的船廠片區,亦是華南地區保存至今較具規模的造船工業遺址之一。一九六五至一九六六年的《澳門工商年鑑》中已載有信榮、周家、范九、新合利、協利、關恩等六間船廠位於荔枝碗。後來,其他船廠陸續在周邊建成,包括林茂塘、筷子基、提督馬路一帶的船廠,由於城市發展及河道日漸淤塞,紛紛遷至荔枝碗繼續經營,逐漸形成荔枝碗船廠片區,具船隻製造、維修等功能。路環造船分會也於一九六八年在路環市區成立,可見荔枝碗一帶的船廠,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已基本成形。

帶動出現村落形態

荔枝碗船廠主要以聯排方式,沿岸線連續展開並形成群組,部分空間並延伸至相鄰水面之上,構成了人工與自然環境相互融合的、具特色的景觀組合。而荔枝碗船廠片區也因為造船業的發展,因而形成了荔枝碗村的生活脈絡及村落形態,以及整個片區的景觀脈絡,特別是其親水和親山的關係。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澳門造船業隨着漁業衰落、鄰近地區加入競爭等因素而逐漸式微,荔枝碗地段內的船廠先後停止營運,大部分船廠已基本沒有進行與造船用途相關之活動,最後一艘船大約在二○○六年建造完成。荔枝碗船廠片區作為造船工藝的載體,見證了本澳行業的演變進程,同時,因應荔枝碗造船行業興起而形成的荔枝碗村之生活脈絡及村落形態,亦見證了本澳昔日城市的發展進程及當時造船業的行業形態,展示了造船業者的生活演變。

日治時期基隆船廠

荔枝碗船廠片區的保育,是市民關注的議題。而在台灣也有類似的船廠保育工作。位於台灣基隆八尺門漁港旁的阿根納造船廠,見證百年來基隆礦產開發、特殊鐵道運輸與造船業榮景,近年已被基隆市政府列為歷史古蹟保存。阿根納造船廠於一九一七年原為煤礦裝運碼頭,一九三六年配合日本礦業株式會社而成為貯藏倉庫,隨着日本殖民結束,原先的運礦產業也跟着結束,閒置的廠房便租給了以建造遊艇為主的美國公司阿根納造船,造船廠也因此得名,直至一九八七年停業。

作為唯一僅存的基隆造船產業發展歷史遺跡,阿根納造船廠因其獨特的美感,除了被不少電影、廣告選為拍攝場景,也成為了火紅的網紅打卡熱點。而阿根納造船廠曾於二○一六年被業者無預警開拆,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也令政府啟動阿根納造船廠再造方案。

具體規劃活化利用

去年中通過的阿根納造船廠修復再利用計劃中,規劃盡可能地保留產業歷史的痕跡,建築師以新舊空間活化共存、結構柱體再利用進行設計,拆到只剩三處的吊船架與日據時期礦砂裝船廠的五分車軌道,目前雖已損毀、也露出舊紋理,仍透過特殊工法再現。而阿根納造船廠時期所遺留的原屋架柱梁結構,是從日治時期過度後所增建構築而成,為保留這跨越時代的構築特質,且兼顧再利用後的安全性,在設計上將以耐候鋼板為主要構材,除了統一取橫向雙邊補強,也讓縱向場域內外均得以看到露出的原有結構,在同一個時空間中,得以透過結構補強就能感受且保留了阿根納遺構本身,跨越時間所呈現廢墟的構築美感。阿根納造船廠在改建後將打造為商店街、複合式書店、餐旅、水底玻璃牆等,從和平橋、八尺門水道到阿根納形成新的景觀廊帶。

匯聚海內外十五組藝術家進駐參與的“2020基隆潮藝術:海的一日”於近日開幕,其最大亮點就在阿根納造船廠上出現的全台最大船型光雕。阿根納造船廠已不僅是遺址,在保留歷史的同時,與現代的文化創意,商業發展、休閒、娛樂旅遊相互結合,成為當地最具特色及價值的地標之一。也是值得澳門荔枝碗船廠片區,在保育、加固、活化利用的過程中借鏡參考的好例子。

文、圖:麥 兒

2020-09-27 麥 兒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72339.html 1 荔枝碗的前世今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