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定位 做好休閒旅遊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澳門被定位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澳門有博彩業引客,疊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定位,旅遊知名度在國際舞台大放異彩。但“休閒”定義沒有公認標準,當博彩、娛樂、美食雲集一地,每逢節假日旅客量暴增,景點人滿為患,服務業人員疲於奔命,導致客人旅遊體驗大打折扣,多少偏離“休閒”屬性。
近年,澳門每年接待三千多萬旅客,去年全年入境旅客勢頭更直逼四千萬。小城地方有限,要消化驚人客量,必然出現很多問題,包括物價攀升、交通堵塞、環境惡化、城市居住空間被擠佔等。訪澳旅客太多,承載力出問題,既影響旅遊體驗,又影響居民出行,不切合“休閒”形象,導致坊間一度有徵收旅客稅的想法,希望抑壓部分旅客來澳意慾,政府亦曾公開諮詢。但一場疫情,還原基本步,重振旅遊業成為當務之急。
疫情的出現,暴露本澳經濟短板,沒有博彩旅遊的外來收入,單靠本地人表層消費支撐,要養活各行各業,心有餘而力不足。雖然旅遊博彩業作為澳門的經濟支柱,在短期內難以改變,但吸引旅客訪澳,未來要“重質”還是“重量”,現階段仍然“有得揀”。
雖然全國已恢復自由行簽註申請,但今個“十·一”黃金周首數天的訪澳客量大不如前,有旅客更認為這樣的澳門才稱得上“休閒”。究竟澳門旅遊未來應朝什麼方向發展?要客量還是要休閒?
政府應趁疫下訪澳客量減少作為契機,重新審視現況,就旅遊發展作出決策性部署。應繼續吸客,盡快恢復每年接待三千多萬人次的目標?抑或調整定位,考慮如何把“休閒”定義做得更精準?特別是針對吸引高端客有的放矢,及早定出關鍵性的調整,讓業界盡快適應,以便在旅遊產品、設施等配套上,朝同一目標進發。只有讓旅客玩得舒服、居民安居樂業,兩者平衡發展,才是宜居城巿,才稱得上“休閒”。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