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小記
大概是中秋將近的緣故,最近嘴邊一直哼着小學三年級學的兒歌——《爺爺為我打月餅》。學完這首歌後,放學便一路哼着回家,剛好爺爺正在院子裡做糍粑,做糍粑的模具是一個長方形的木製板塊,上面有兩個月餅大小的圓孔,將蒸好的糍粑按壓進模具裡,再翻過來敲打兩下便成型了,糍粑的形狀恰好與月餅有八九分相似,於是我便把歌詞改成了“八月十五月兒明呀,爺爺為我打糍粑呀……”邊唱邊繞着爺爺轉,滿屋子都是爺孫倆的笑聲。也恰好是三年級那年,媽媽帶我離開老家、離開了爺爺,所以之後每當唱起這首歌,爺爺打糍粑的模樣便會浮現在腦海裡;每到中秋節,便會愈加思念與我陰陽相隔的爺爺。
九歲之前我都是在湖南的小山溝裡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童年大部分時間都在那裡度過。小山溝沒有大城市的選擇多,出一趟縣城也不容易,所以月餅都是從挑着擔子挨家挨戶叫賣的小商販那裡買的。小時的我以為這世上只有一種口味的月餅,那月餅用透明油紙包着,能透過包裝看見它金黃的酥皮,裡面是豆沙裹着五仁,中間還有一兩顆小冰糖,對於山裡娃來說十分誘人。因為家裡窮,爺爺通常都只買一兩個給我嘗嘗鮮,自己從來都捨不得吃,那時候就覺得這月餅真是個稀罕又好吃的玩意兒,五仁、豆沙和椰絲混在一起,還有一兩顆不期而遇的冰糖,用力一咬,嘎嘣脆的聲音總讓人感到格外的開心。
也是在那年,我隨媽媽改嫁到大城市裡,才知道原來月餅有那麼多種口味,水果的、豆沙的、蓮蓉的等等;包裝也五花八門:紙盒的、鐵盒的、塑料的……卻唯獨沒有小山溝裡那種用透明油紙包着的豆沙五仁月餅,但小時候只會因為大城市裡吃各種口味且包裝精美的月餅而感到幸福和滿足,對山溝溝裡的劣質月餅沒有絲毫的懷念。
直到長大後再回老家,偶然間在車站麵包店裡看到那油膩膩的透明紙包着的大餅,便鬼使神差去買了兩個,十分便宜,五元兩個,分一個給同行的小夥伴,她一臉嫌棄的回絕了。我撕開那油膩膩的包裝紙,猶豫地咬上一口便再也吃不下第二口了,太難吃了!當時我覺得是廠家不一樣,所以沒有小時候的月餅美味。直至今日提筆回憶時,內心倍感酸澀,才恍然大悟;可能變的不是月餅,而是我這個人。以前一年才能吃一塊半塊的月餅,爺爺捨不得吃的月餅,現在在我眼裡卻是廉價又難吃的鄉下東西;難道不是因為我好日子過久了變得挑剔了嗎?突然想起了小時候爺爺捧着剛買的月餅,就像捧着一包珍貴無比的寶物一般,放到我手裡,一臉慈祥的看着我吃的情景,內心羞愧難當;再想到爺爺還未曾享受兒孫福就飽受病痛折磨離世,不禁潸然。
人們總說要憶苦思甜,但吃慣了甜頭真到了要吃苦的時候,往往都會不甘不願,畢竟“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我常常慶幸自己吃苦吃得早,所以後來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和磨練都不會輕易的氣餒。希望能通過此文勉勵自己、緬懷爺爺的同時,亦能鼓勵我的學生珍惜當下的美好生活,不要輕易被困難打倒,刻苦勤奮,勇登學習的高峰。
鄧曉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