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多僑
澳門因其獨特的歷史地理條件而成為一個多元文化的國際城市,也有為數不少的華僑華人,這為僑史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華僑返回澳門定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前。二戰結束後,受太平洋戰爭影響而返回中國避難的大量緬甸華僑急需返緬恢復舊業,但由於戰後國際關係的演變,緬甸新政府對華僑返緬設置了重重阻礙,這一群體遂大量滯留中國內地,也有不少人流落澳門。澳門老街“三盞燈”有“小緬甸”之稱,就是早期緬甸歸僑聚居之地。一九六五年九月,印尼發生軍人政變,掀起大規模的排華運動,約有五千多名華僑到澳門定居。持續不斷的東南亞國家排華,使得大批華僑、華人遷居澳門。當時澳門的歸僑、僑眷已有數萬人,他們來自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印尼、緬甸、柬埔寨、馬達加斯加回來的最多。他們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又經多年奮鬥,融入澳門社會,活躍在各行各業。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內地改革開放,又有一大批華僑、僑眷從內地到澳門開創事業。現在,歸僑和僑眷人口在澳門總人口中佔有更大的比重。
歸僑和僑眷親身體驗了背井離鄉、寄人籬下的辛酸,參透了世態之炎涼,人情之冷暖。一九六八年,這些在東南亞國家的排華風潮中歷經苦難飄零到澳門的歸僑,萍水相逢,守望相助,於是由梁披雲等三十多人發起成立了澳門歸僑總會。梁老一九七八年的《歸僑總會十年》一詩寫道:“萬里歸來百戰身,十年生聚鏡湖濱,收將四海孤雛淚,看去神州雨後春”,將華僑的境遇和心情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出來。
澳門地方不大,但是它的平台功能很強。就近在澳門開展僑史研究工作,會取得不錯的成果。
石 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