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清人書法絕句
陸純伯樹藩
功罪分明記酉山,平生刻楮拯民瘝。
酉山飄渺遺文在,庚子重看待我還。
清末書林公案,首推皕宋樓秘籍東渡,從茲歸日本人所有,事聞於外,天下震動。蓋是時海內私藏以歸安陸心源得宋刻最多,皕宋云乎,突過乾嘉時黃堯圃之百宋一廛也。陸氏緗縹如山,藏宋元刻本曰皕宋樓,藏明刻及稿本鈔本曰十萬卷樓,藏一般圖書曰守先閣。珍本為東洋所攫,且在光緒甲午之後,人皆責其子樹藩、樹聲昆季。如陳玉堂《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謂樹藩“曾在上海經營湖絲,因虧欠巨款,將其父之皕宋樓藏書,盡數賣與日本岩崎。”鄭偉章《文獻家通考》稱“陸氏書東渡確為我國文獻史上的‘慘禍’和奇恥大辱。”林清申《明清著名藏書家藏書印》斥“陸氏兄弟家業不能守,心源歿後僅十年,即把全部藏書賣與日本靜嘉堂,故近代藏書家多不屑提及心源後人。陸氏兄弟有罪於中國文化甚矣。”抨擊者持論多類此。然則致敗之由,或語焉不詳,或全無交代。究其實,心源保存國故,有功於民族;其子樹藩躬行善事,未必無功於國家也,家藏外流實有苦衷。按,光緒甲午,陸心源卒,六年後庚子,八國聯軍入寇,兩宮西狩,京津大亂。樹藩以戶部郎中閒居滬上,有見京師同官百姓罹此慘禍,慨然以救援自任,先後三謁合肥李相,卒得首肯,成立中國救濟善會,擔任董事長,踴躍捐輸,“合南方之財力,救北地之瘡痍”,親率陳敬如、嚴復等八十二人赴北方救援。
《清詩紀事》載樹藩和敬如救濟善會詩兩首云:“慈航北渡亦前因,滿目淒涼過析津。五色旌旗成列國,萬家燈火盡夷人。瘡痍莫補彌天恨,征戰難收捲地塵。誰謂河山可無恙,夜來鬼泣尚頻頻。”鬼泣,謂法兵於佔地徹夜吹號故也。“普念慈祥渡海來,歡聲動地若聞雷。扶危救困心存久,冒矢衝鋒志不回。莫謂回生無妙藥,應知濟世有良材。博施愧我難償願,感激何須到夜台。”樹藩與美教士同伴入都,“但見頹垣裂瓦,雞犬無聞。村村廟祀,一路都為洋兵所毀,佛寺亦無有瓦全者”,“沿途人跡稀少,骷髏甚多,欲為掩埋,無可下手,未免負疚於心耳。”見所撰《救濟日記》。樹藩周旋於樞府、封疆、領事之間,以紅十字會為運作模式,救援工作亦為列強默許。近有《陸樹藩:中國紅十字運動的先驅》一書,所述甚詳。庚子一役,救濟善會先後從北方拯救南方難民近七千人,運回棺柩一百三十多具,包括庚子被禍五大臣之兵部尚書徐用儀、吏部侍郎許景澄、太常寺卿袁昶。在北方平糶、義葬,斥資收購流散珍寶,俟二宮回鑾轉呈御前。
翌年樹藩又按李相指示接辦順天直隸春賑,兩次救援,負債纍纍,達十五萬元之鉅,奈何絲廠、錢莊經營不善,先後倒閉,光緒三十三年將皕宋樓家藏以十萬元悉數出售,乃不得不為之舉。先是,陸樹藩慮藏書在湖州有不虞,早在庚子之上年曾致函上海工部局,明言捐贈藏書。復見庚子救援沿途慘狀,嚴復謂為“舉目有河山之異”,津寓原得法領事許為保存,重過“始知早已為奸民囮誘洋兵,一哄散去,雖領事至,無如何也。”尤有甚者,“生平頗有述作,稿本不知何所。心力所存,尤足痛惜。”可謂怵目驚心。樹藩必慮先人心血不保,急於圖謀,乃庚子後兩年上書端方云:“近見時事日非,變生不測,刀兵水火,在在堪虞。即使後之人亦能抱守,設或稍有殘缺,任生片羽吉光之憾,故職道願將先人所藏之書全數捐入藏書樓,以垂久遠。”議將陸氏藏書、盛宣懷書畫及端方金石在滬建樓合儲,惜兩議未能實現。後來張菊生致書繆筱珊有云:“丙午春間,皕宋樓書尚未售與日本,元濟入都,力勸榮華卿相國撥款購之,以作京師圖書館之基礎,乃言競不見用。今且悔之無及,每一思之,為之心痛。”或曰何不售予國內私人,蓋樹藩守先人遺訓,必不欲分散出讓,而諸家又必欲瓜剖豆分,各取所需,故難成事。私人乏力,公家無心,倘以此苛責樹藩,毋乃太過。堯曰:“萬方有罪,罪在朕躬。”使秉政者坐視國粹外流,豈得謂無過耶。
樹藩字純伯,自用印有“純伯一字毅軒”,顧知又字毅軒。同治七年生。光緒十四年優貢,以其父捐書予國子監,特賞國子監學正銜。光緒十五年舉人,翌年官內閣中書,因辦理浙江義賑賞侍讀銜,二十一年改郎中,二十七年升道員。翁同龢日記記樹藩以其父刻書見贈,“人亦溫雅”。宣統辛亥,皈依佛門,翌年在蘇州創辦苦兒院,終生善行不輟,不負“湖州善人”、“陸氏善人”之名。著有《皕宋樓藏書三志》、《穰梨館過眼三錄》。此陸樹藩行書七絶,信手為之,不拘繩墨。玩其詞意,應屬自作,句云:“平生性傲謝交遊,難得新詩慰旅愁。時▢離奇真莫測,勸君毋躁且安留。”時下脫一字,令人懸想其義,詩意或與其處境有關。款識“似璧城仁兄大人法家正之,純伯陸樹藩。”鈐白文“臣陸樹藩私印”。民國四年吳缶翁為書潤例,云“純伯鄉台工書善吟咏,久已名滿南天,朅來海上,弄筆自娛”。民國十五年卒,年五十九,晚歲以此遣興,疑亦以此為挹注。
陳懷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