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耳口鼻舌
文字,遠不如影像那樣,能即時引起人們的注意。然而,倘若文字被圖像化後,就會變得十分通俗、具體、生動,能把讀者的眼耳口鼻舌都調撥起來,便很可能比影像更吸引人了。
例如,筆者最近閱讀的萬字長文〈犧牲在朝鮮戰場上的香港人:陸朝華往事〉(許禮平著,發表在澎湃新聞),便是一篇使讀者如觀其景,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感受十分具體的佳品。
作者洋洋萬言,對烈士陸朝華的評價不着一字,劈頭只是一句“筆者歌風仰慕,想廣傳其人,謹記其事”,便以簡潔的筆觸,白描了這位英雄短暫的一生、二十四年的經歷。由陸朝華六兄弟姊妹有四姓開局,層層遞進,鋪陳這一家大江南北輾轉流離的曲折過程。其間適當地插入人物照片、物件影像、信札手稿,並旁加註釋,便能把主角及其革命家庭,活靈活現的烘托出來了。
其實,這一篇不帶一點文藝腔的白描敘事長文,作者在尋訪烈士的家屬、搜集英雄的遺物方面,做了大量的調查工夫。文章沒有加上一點味精,原汁原味奉上,我甘之如飴,越讀越有味。
這樣的好文章,真的比一齣活動影片,更加耐看,更加回味無窮了。
無獨有偶,我最近也看了馬修 · 奇特伍德(Matthew Chitwood)的文章〈通往邦東的路〉。這位來自美國華盛頓州的美國人,受世界時事研究中心的兩年資助,近年前往雲南邦東村蹲點,以他自己的眼耳口鼻舌去感受雲南的人與事。在閱讀過程中,彷彿把我帶到了一個要三個半小時車程的、僅有三百五十人的偏僻村落的現場一樣。這也是一篇好文章。
翔 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