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焙的哲學
疫情期間宅在家裡,慢慢喜歡上了烘焙。得益於現時發達的自媒體,不需要去培訓班也可以做出像模像樣的作品。同時,基於“知其然亦需知其所以然”的習慣,我喜歡探尋烘焙背後的原理。
比如,為什麼做蛋糕一般需要用低筋麵粉,饅頭餃子用中筋麵粉,而麵包卻需要用高筋麵粉?什麼是麵粉的“筋性”,它怎麼影響成品的口感?發酵的程度如何判斷?要達到“起酥”的效果,為什麽低溫操作更好?等等。
這些問題的答案很容易在網上找到,然而卻需要不斷地實踐才能“出真知”。特別是最近把小焗爐換成蒸焗爐之後,由於蒸焗爐在熱風對流模式下溫度較普通焗爐更高,所以需要反覆試錯,增加對工具的了解。
其實烘焙的哲學很簡單,知曉每一種材料的特性,掌握工具使用的方法,注意每一處細節,就能得到近乎完美的作品。或者說,理解事物質變的原理,就能擁有隨心所欲的“烘焙自由”。
因此我們是否可以說,知識帶來自由?而且知識的深度決定自由的廣度?必須要深入學習古漢語,才能體會中國古文的洗練之美;必須要深度掌握古英語的語法,才能無障礙地閱讀莎士比亞的原著;必須掌握汽車的機械原理,才能在汽車發小脾氣的時候加以安撫。最簡單的例子,是必須要懂粵語,才能跟上黃子華棟篤笑的節奏,笑得前仰後合。
由此可見,自由某程度上是需要條件的。不管是哪種自由,烘焙自由,閱讀自由,駕駛自由,或是語言自由,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根本無法獲得。我們看到的所有“舉重若輕”的自由,都是來自於不停地學習與實踐,“技多不壓身”,古人誠不欺我。
烘焙的哲學,於我而言,一如所有其他生活中的哲學,即知識,是通往自由的鋪路石。
楊 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