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水的靜力
我沒有去過而最想去的地方,梭羅寫的瓦爾登湖是其中一個。
我曾在意大利的一個湖畔讀《瓦爾登湖》的中文版,讀得恍兮惚兮。我待過的那個湖叫特拉西梅諾湖(意大利語:Lago Trasimeno),位於翁布里亞,水域面積為一百二十八平方公里——比瓦爾登湖大無數倍,是波河以南最大的湖泊。而且,和它現在的平靜迥異,公元前二一七年的特拉西梅諾湖會戰中,迦太基將領漢尼拔曾在此處全殲羅馬三萬主力軍,是一個血腥之地。
今天的特拉西梅諾湖毫無殺伐之氣,草地上零星歪着幾具不是羅馬軍人,而是附近療養院的老頭老太。當然舉目所及,不見一個像梭羅或者漢尼拔那樣的憤世嫉俗者。但只有我,一個人成為遠方。
“時間和空間都變了,我住的地方離宇宙中最吸引我的部分和歷史上我最愛的時代都更近了些。我的住處是如此的遙遠,幾乎像是天文學家在夜晚眺望的區域一樣。”這在古典文學裡叫“自遠”,《瓦爾登湖》裡的文字到處都充滿了這種出世的美,凜然復悠然。
也許,這就是湖給我們的力量,我曾在法國作家席爾凡 · 戴松的《貝加爾湖隱居札記》這種孤獨讚美詩裡聽到其回聲,也在自己的無數次遠遊中遭遇。
我曾直奔青海湖,投入大塊如地上鑿開的青天一樣的巨湖、濃郁如黃金流瀉遍地的油菜花田裡面,路上只有遊方的僧人和養蜂人——像是雲中的潛行者,斜越青海,在遍地油菜花中蕩散入巨山、遠湖,一片淼茫。
也曾跨越西藏山南的舒緩高原、百里無人,只有艷麗湖泊“那日雍錯”赫然展開,背後是被陽光照出五色的遙遠山嶺,以及在雲霧中隱現的積雪山巔。又翻過5030米海拔的崗巴拉山,曲折百迴,在山頂赫然看見山那邊的“羊卓雍錯”湖浩淼,左右延伸不見盡頭,無比平靜超然。
更記得暮春大理,我和眾詩人們在洱海畔聽民謠歌手周雲蓬與王嘯鼓琴相和,群山漸暗,湖水寂靜,悠然不知今夕何夕,樂盡悲來,我得詩一聯:“江湖變歸雁,暝色入哀弦。”
戴松面對龐然貝加爾湖、流傳千古的宇宙,孜孜不倦地書寫他所見到的短暫的真善美。知道自己終將離開隱居地,他選擇了在此一天就以一生的珍重態度去面對,記下冰的裂紋,熊的喜怒,湖水的掙扎和蚊蟲的歡舞。這樣的力量,也讓我在書寫和拍攝湖水的時候,端正平和,近乎虔誠。
圖/文:廖偉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