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閎在澳門的求學之路
澳門所處的獨特地理環境造就了海洋文化在這裡發展繁盛,自十六世紀始,澳門成為東西文化交融匯萃之地,漸成西學東漸的重要一站。其中,西式教育是西學東漸過程中重要的環節,早期多由有教會背景的團體創設,並招收了不少華人子弟入讀。
一八三五年,出生於清末廣東香山縣南屏鄉的一位少年,名叫容閎,隨父親來澳,入讀由基督教傳教士郭士立(Karl Gutzlaff)夫人温施蒂(Mary Wanstall Gutzlaff)所開辦的學校,這間學校初為女塾,後附塾兼收男學生,容閎在這裡接受西式教育的培養,開始接觸西學。只是未幾學校因故停辦,而容閎也因父親離世,家中頓失支柱,兄妹數人需幫補家計,遂也往來於鄉鎮之間販賣糖果,且曾於澳門天主教印刷所幫忙接疊書頁。其後,獲霍白生(Dr.Hobson)醫生邀請隨其工作,原來在温施蒂夫人歸美之前,曾囑霍白生醫生需訪得容閎並送其進入由一八三九年美國人布朗先生(Samuel Robbins Brown)在澳門開設的馬禮遜學校。
是故,在一八四一年,容閎得推薦入讀馬禮遜學校,時十二歲。學習科目包括算術、漢語、英文等。鴉片戰爭結束後,學校亦於一八四二年遷往香港。至一八四六年,校長布朗因病回國,臨行之時表達願攜三五學生同行赴美,最後有容閎與同學黃勝、黃寬三人表示願意,於翌年啟程赴美。
容閎赴美後,先後在孟松學院及耶魯大學完成學業。留學歸國後,他幾經轉折,最後入曾國藩幕僚,參與洋務運動。日後更成為影響中國近代歷史深遠的幼童赴美留學計劃的倡議者與組織者,開創近代中國學生留學西方的歷程,其本人更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而澳門之於容閎,不僅是其首次接觸西學的起點,更是改變人生方向的轉折點。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迢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