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
從前的老師在說到“格物致知”這詞時,跟我們的解釋是窮究事物之根本,以祈獲得事物之道理。後來自己也唸了點書,知道了南宋的朱熹在《
四書章句集注》中有此說:“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我那老師的說法,大抵自朱熹而來吧!其實,此四字乃出於《禮記 · 大學》,其中有“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之言。然而,朱熹將“格”解釋為“至”,這可是只有他自己這樣說過,於古今各種訓詁類的典籍中,譬如《說文解字》等都沒有這等說法。
那麼“格物”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查格字的解釋,還有阻礙、隔閡之意,又有變革、糾正之意,那麽格可否理解為去除呢?“格物”就是去除對事物的執見,這樣才能真正的認識事物。然而,執見這回事是不可能全然格除的,但只要不讓執見蔽心,不讓執見遮目,還是能達到致知的目的。至於後來的王陽明所提出的心即理,格物首要致知、致良知,那就進一步指出這個“知”是道德意識的根本,是外在行為的內心監督。只有擁有自己行為的衡量標準,做事才有底線。做一件事之前,先捫心自問會否有損良知,才判斷是否行動。
讀聖賢書,所為何事?總的來說不過就是致良知罷了!社會的發展從神權社會到皇權社會,再由皇權社會到民權社會,這是歷史發展的定律,從無例外,只是看發生的遲早罷了!專制獨裁的皇權時代已經從歷史中退去,這是不爭的事實,民主自由的民權時代早已到來,就只有幾個跳樑小丑在苦苦撐着局面。讀聖賢書的知識分子,當然懂得這道理,於是在良知的驅使下,他們必定湧到歷史洪流前沿陣地去,同時也是苟延殘喘的獨裁政權打擊的必然對象,但歷史必定是向前的,良知也必然獲得勝利。知識分子們,加油!
王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