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法妥處僭建物保安全
新口岸“怡”字頭大廈懷疑失修鏽蝕的簷篷從高處墮下,砸傷女途人,幸送院救治後恢復意識。事件再次揭示大廈僭建物及公共部分日久失修的危機與惡果。當局有必要優化處理僭建物的行政程序,加強罰則,推動小業主檢查樓宇,清除僭建物。
本澳大廈公共部分如外牆、騎樓底等,不少長期失修,今次事件更涉及幾乎每個單位可見的外掛簷篷。本澳樓齡三十年或以上的商住及工業樓宇達四、五千幢,但當局對樓宇定期維修保養長年要求不嚴,大廈天台和外掛僭建物更比比皆是。不少大廈正加速老化,除了簷篷、冷氣機外掛件,高層大廈的鋁窗飛墮近年明顯增多,嚴重威脅途人的生命安全。
大廈公共設施關乎公眾與住客安危,不少高層樓宇成立管委會,設立維修基金,籌集資金支持維修大廈公共設備。政府於○七年起透過設立“樓宇維修基金”,陸續推出涵蓋協助成立業主會、維修大廈公共部分設施、拆除僭建物等六項財政支援計劃。雖然累計資助金額數以億計,但誘因仍不足,很多樓宇依然沒有做好維修。
近年氣候變化導致惡劣天氣增加,小城更年年受強颱風吹襲,大廈外掛件受風雨侵蝕更加嚴重。雖然當局有規定大廈外掛物可伸出範圍為十至二十公分,也就簷篷、花籠等設施安裝發指引,但執法不嚴,守規安裝寥寥無幾。加上大批之前已安裝的外掛件,大廈僭建物如天文數字,許多外觀上已見險情,儼如計時炸彈,威脅公眾安全。
單位簷篷、花籠等物表面上屬於小業主責任,但法律規定大廈建築公共部分剝落物擊傷他人,整幢大廈小業主都要負責。近年大廈僭建物、外掛物、外牆剝落,影響大廈結構等問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政府須加快修改樓宇建築法例,加入強制驗樓的義務、程序及相關罰則,透過公權力介入,推動小業主自覺驗樓。在新法出台前,應透過更多普法和宣傳,甚至加大資助,促使自願拆除僭建物;聯合業主會、社區團體等,推動更多人檢查家居,及早清拆有危險的外掛物。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