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軌上的回憶
對攝影愛好者而言,相機是旅行時的第三隻眼晴。透過鏡頭的伸展,攝影可以凝住時空,也可以將旅程的感受瞬間壓縮。任歲月如何流轉,相片就如回憶裡的書籤,等時機契合,再故地重遊,續未了前緣。
人和地方之間,往往有一種微妙的關係,明明從未踏足,卻又似曾相識,仿如前世為今生穿針引線。美國著名攝影家麥凱利(Steve McCurry),多年來足跡遍及大半個地球,卻始終對印度情有獨鍾。他在印度的宗教節日活動中曾經遇襲,其後亦屢次遇險,但他依然無所畏懼,繼續踏上自己的冒險旅程。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乘火車去遊歷亞洲,是麥凱利旅行攝影的指定動作。他曾經跟美國作家保羅索魯(Paul Theroux)同遊印度,為後者的旅遊文學名作《大鐵路市集》(The Great Railway Bazaar)擔任攝影師。《大鐵路市集》記錄索魯四個月火車之旅的經歷,從倫敦出發,先横越歐亞大陸和中東、再東進印度次大陸和東南亞,回程則乘搭西伯利亞鐵路。索魯透過其生動文筆,借沿途所見所聞,探討殖民主義、美國帝國主義、貧窮和無知等主題,再配合攝影名師鏡頭下精彩圖片,使《大鐵路市集》成為近代旅遊文學經典。
《大鐵路市集》為麥凱利和印度結下不解之緣,而相機就如他的護照,好讓他可多次往返這個東方文明古國。首次踏足印度的麥凱利,原本對印度之旅期望不大,起初打算逗留六星期,完成任務後便返回美國,怎料在印度一待就待了兩年。或許受索魯這個火車迷感染,麥凱利對印度鐵路網所經之地充滿好奇,於是花了五個月時間,從巴基斯坦的開伯爾山口起程,穿越印度北部地區,抵達孟加拉吉大港市,然後再接乘英國殖民時期留下的火車路線,繼續探索南亞的人文地理。談及殖民統治史,印度果阿和澳門,亦因葡萄牙而一度關係緊密。在十六世紀末,果阿幾乎是葡國在遠東殖民利益的核心所在,在軍事、傳教和商貿上扮演關鍵角色。從歐洲起程的葡國商船要到澳門,必先途經果阿,這兩個在亞洲的重要窗口,為葡國全盛時期創造了龐大的商業利益。
“火車站就如劇院。任何想像得到的事情,都會表現在車廂這個舞台上。”為了透過攝影,說好印度的故事,麥凱利花上不少時間在沿途的火車月台,感受印度人的生活,以菲林留住印度的傳統和文化記憶,也順道記錄他懷古遊蹤的個人體驗。科技的飛躍發展,正逐步將印度改頭換面,在她面目全非之前,麥凱利只想盡可能抓緊時間,記錄這個國度仍未變臉的一刻。他回憶起二十五年前,在印度北部城市齋普爾遇上了一位補鞋匠。幾年前,麥凱利故地重遊,回到同一條街道,竟然看見同一個人坐在同一個地方,正在做着同樣的工作。唯一不同的,是這位補鞋匠的頭髮已花白了,臉上也多了些時間的痕跡了。
色彩鮮明是麥凱利一貫的攝影風格。印度的文化異色,還有帝國餘暉那一抹歷史煙霞,經過麥凱利的鏡頭過濾之下,別有一份歲月靜好的歷史質感。翻開麥凱利的《印度》攝影集,就如看着一卡一卡穿越古今的火車,盛載着世代的飄泊與滄桑。在川流不息的站台上,列車宛如逝去的時光,在眼前呼嘯而過,眾生不過是匆匆的過客。
撰文:杜 然
攝影:Steve McCu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