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污染問題和社會矛盾
團體倡覓地建火葬場永久墓園
【本報消息】每年適逢重陽節,為紀念先人和孝敬長輩,不少居民會到墓園或墳場拜祭。澳粵發展創思中心副監事長曾錦培認為,這是傳統習俗,實屬自然不過之事,但對環境存在一定影響。他建議當局另覓具緩衝性質的地方,使之日後成為建設永久墳場、墓園,以及加設火葬場,既解決污染問題和社會矛盾,又達到逝者真正永享安寧之效。
逝者真正永享安寧
曾錦培表示,據資料顯示,傳統的土葬方式不僅嚴重破壞地貌,佔用大量的土地資源,還會造成水土流失、土地品質退化、地下水受污染等的環境問題。以氹仔孝思墓園和沙崗墳場為例,過去一直都是以土葬為主,但社會有否考究多年來墳場的環境,尤其是土質狀況?
他說,大衆的環境保護意識越來越高,知悉火葬場有助解決土葬所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但矛盾在於居民同時需要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實現火葬場又會帶來空氣污染問題,致使墳場和墓園建火葬場計劃被擱置。“今年全球爆發疫情,假若再出現炭疽病等傳染病,市民在墳場或墓園接觸有問題土壤時,可能受感染而不自知。”
曾錦培認為,過去政府在沙崗墳場試行綠色樹葬服務,並陸續有居民響應,值得讚揚。惟推廣成效未能普及,政府應繼續大力推廣。墳場和墓園亦應做好環保措施,如在外圍增加綠化屏障作遮擋,使其與外界分隔。同時評估墳場和墓園土質,了解土質變化,取得數據以便日後在改造土地時有參考依據。雖然政府指出土葬滿七年後才能起葬,站在前瞻性考量,建議率先另覓一處具緩衝性質的清靜地方,使日後成為建設永久墳場、墓園、骨灰瓮之地,並在入面加設火葬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