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防疫 拱手招呼
兩會期間,部分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打招呼時選擇不握手,改行“拱手禮”、“合十禮”,甚至揮手等。原來“拱手禮”這個“潮流”一點也不潮,反而已經有三千多年歷史,傳統上男女包手都有左右之分,不同握法亦有不同意思。
有與會者無懼握手
疫情衝擊下,全球人的生活習慣有不少變化,其中在見面時更婉拒了握手、親吻臉頰、擁抱等身體接觸的禮儀,並有中東人碰腳、美國人碰肘等有趣打招呼方式。有澳區全國政協委員稱,去年由於疫情較為嚴峻,大部分與會者都是行“拱手禮”、“合十禮”等,但國家防控疫情相對較好,人與人相處基本與以往無分別,只是多戴一個口罩,部分與會者已經開始握手;亦有澳區人大代表則以安全為上,選擇揮手。
“拱手禮”從西周開始被廣泛採用。行禮時,男子通常右手在內,左手在外,中國古人以左為敬,謂之“吉拜”;女子行禮時,則反之。
盼疫盡去暢遊京城
雖然“拱手禮”不存在身體接觸,無交叉感染風險,但握手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容易打開話匣子。還望疫情能盡快過去,一切回復正常。如有委員所言,最想下年來時,春暖花開、摘下口罩,不只晚上於酒店計步、看電視,在餐廳與同事笑談風月,還可到天安門、王府井、北京街頭等走走停停,吃吃最愛的涮羊肉。
本報記者 簡志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