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登火”要過兩難關
據《中國青年報》、參考消息報道: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自抵火星軌道後已經環繞火星將近兩個月,為何還不着陸?
收集數據選着陸點
“萬一着陸時碰到斜坡坡度較大的地方,將影響任務安全,因此現階段的數據收集非常重要。”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黨委書記趙小津說,航天專家通過對科學與工程的充分論證,本着工程實現風險低、科學探測價值高的原則,將着陸區選在了火星最大的平原——烏托邦平原,現階段天問一號環繞火星軌道飛行近三個月,觀察和收集火星的相關數據,以確定最終着陸的準確地點。
恐怖七分鐘定成敗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型號總師崔曉峰說,離軌着陸是火星探測任務成敗的關鍵,尤其是從進入火星大氣層到着陸,火星探測器的着陸過程被NASA稱為“恐怖七分鐘”,在世界上現有的四十多次火星探測任務中,能夠安全度過這七分鐘的僅有九次。中國要在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就克服這一艱難的過程,並讓火星車在火面持續工作三個月,所面臨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
“在航天任務中,沒有哪一克燃料是白白浪費的,也沒有甚麼決定是毫無意義的。”崔曉峰說,目前這個階段的繞火飛行,就是為了幫地面控制環繞器上的高分相機,對首選着陸區進行詳細勘查並拍照成像。經歷過多圈精準的成像後,地球上的飛行控制人員看清了“落腳點”,才能更好地控制天問一號準確着陸到理想區域。
尋找最佳時機着陸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劉彤傑表示,天問一號要成功着陸火星,還要經歷兩道難關:一是在火星軌道上環繞二至三個月後尋找一個好窗口,讓它進入到火星大氣;二是軟着陸火星表面,隨後火星車駛離着陸平台,開展巡視探測等工作,對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質成份、水冰、大氣、電離層、磁場等科學探測。
報道稱,尚未命名的火星車高一點八五米,重約二百四十公斤,大小與一輛小型高爾夫球車相當,比重達一噸的“毅力號”火星車輕得多。其最高時速可達每小時二百米,裝有兩對“翅膀”——太陽能電池板,用以接收太陽能提供能源。火星車將攜帶六個科學儀器,其中之一是探地雷達(GPR),能夠繪製繞軌雷達僅能模糊看見的火星地表之下的特徵。其設計壽命為三個火星月,相當於大約九十二個地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