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美人權方面分歧
樂玉成:美莫當教師爺
【中新社北京十八日電】針對中美在人權方面存在的分歧,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十六日接受美聯社專訪時表示,中美處於不同發展階段,兩國歷史文化背景不同,在人權問題上有分歧是正常的。但關鍵是不能把分歧點變成衝突點,更不能以人權為借口干涉他國內政。不要在人權問題上好為人師,當教師爺。
樂玉成指出,人權的內涵很豐富,不同國家、不同族群有不同的人權訴求。對於敘利亞、利比亞的難民,他們對人權的訴求是要生存、要工作、有飯吃。即使在美國,不同的族群也有不同訴求。被警察“跪殺”的弗洛伊德的訴求就是要能呼吸,廣大非洲裔美國人的訴求是“黑人的命也是命”,受到不公正對待甚至暴力威脅的美國亞裔的訴求是免於傷害、恐懼和歧視。
“人權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具體到不同國家會有不同的人權實踐。”他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舉例稱,國際公認有效的抗疫做法是要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隔離十四天。但是有的人就是不願戴口罩,也不願保持社交距離,照樣聚集聚會,隔離也就象徵性的三天、五天。他指出,中國政府堅持生命至上的理念,將一千一百萬人的城市武漢封了七十六天,當時還有人指責中方違反人權、限制自由,事實證明中方的做法恰恰是保護了人權。
人權高於主權?
“但我們並沒有把我們的做法強加於別的國家。”他強調,避免因人權分歧影響合作的最好辦法就是相互尊重、平等對話、互不干涉。
今年是“阿拉伯之春”十周年。樂玉成指出,當年美國就是以“人權高於主權”的口號對敘利亞、利比亞等國進行干預,被稱為“阿拉伯之春”。但是現在十年過去了,“春天”在哪裡?看看那裡多少人饑寒交迫,多少人無家可歸,戰亂使他們失去了可以發展的十年。而那些實施干預的人他們真的是為了保護這些國家的人權嗎?他們製造的是人權災難!這個教訓很深刻。
這位中國外交官說,現在沒有人再說“阿拉伯之春”了,因為結果我們看不到“春天”,有的只是戰亂、饑餓和難民。“我們不能讓這種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