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經濟─澳門必走之路
任何一個地區的發展,都離不開這個地區的實際,已具有的及可能具有的條件。澳門原由半島和離島組成,面積不過十幾平方公里,現今也不到三十三平方公里,是個很小的地方。然而它的戰略地位,是中國任何一個城市不可替代的。
澳門的發展,還必須考慮本地區和周邊地區乃至國家發展的關係,以及世界發展的形勢和走向。因為當今任何一個地區的發展都離不開和周邊地區乃至世界的互動與交流合作,尤其離不開自己國家的發展大局。國家主席習近平最近強調,我們每個地方的發展,一是必須融入我國發展的宏偉藍圖,一是要認識到當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文化國家民族靈魂
中央領導人屢次提醒“當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必有其道理。我們難以預料未來變局的具體情況,然而我們可以看到當前世界普遍存在一個重大的問題,即是文化和經濟的發展不平衡!筆者認為世界一切人為的災禍,都是文化和經濟的發展不平衡造成的!為此,無論世界未來如何發展變化,都必須在努力使文化和經濟平衡發展上下工夫!
習近平說:“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失去靈魂的社會,恐怕是任何人都不願意看到的。
澳門如何根據自己的實際發展?澳門缺少資源,尤其是缺少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資源,是眾所周知的實際。但澳門有兩大特長,一是博彩業居世界之首;另一是其文化積澱深厚,在近代曾孕育出孫中山等一代偉人。為此國家和澳門都很早就認為澳門應重點發展旅遊業,將澳門定位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
但有一個問題一直較少有人考慮,即是旅遊的內容。澳門到底讓人們來遊甚麼?看甚麼?玩甚麼?博彩業一業獨大的問題,在澳門存在已一個多世紀了,難道我們就一直讓人們來賭博嗎?就是美國的拉斯維加斯的博彩業也已發生很大的變化,安德森先生曾向筆者介紹過威尼斯人的變化,他們大力發展延伸產業鏈,博彩業收入已僅佔30%。
澳門的博彩業,雖然也在努力延伸產業鏈,然而由於演藝等內容產品的水平不高,為此基本尚未改變舊有的格局。
科技金融難比鄰地
國家對澳門一直十分關注。早在二十年前的第十個五年計劃裡,就專門對澳門提出“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的要求。但二十年來這個問題的解決十分緩慢,成效甚微。原因何在?究其因,是我們一直不清楚博彩業之外的產業到底是甚麼?為甚麼找不到主要發展的產業方向呢?主要是沒有從澳門自己的實際出發,對澳門的實際缺乏較深刻的認識,往往是社會上刮甚麼風就嚷嚷甚麼。比如社會輿論出現發展“科技”的呼籲,不少人就說澳門要建立科技中心;社會上出現“金融”的時髦話題,又有人鼓吹發展金融中心。
誠然必須重視科技和金融的發展,因為我們當今無論做甚麼都離不開科技和金融。但這兩方面都是發展事業的手段。科技,是甚麼內容的科技?不是建一座科技大廈就是發展科技了。金融,更是必須為實體經濟和民生服務的手段。我們不必也不可能與香港去爭建金融中心。未來在科技方面能為社會起的作用,由於澳門第一、二產業的微弱,也難以跟深圳相比。
澳門其實有自己的優勢,就是文化的積澱!澳門不僅有數百年香山文化的傳承,並且有五百年東西方文化融合的積澱。澳門最應該發展的方向,就是“文化”!
早在一九九九年六月的“二十一世紀港澳經濟發展研討會”上,香港前任特首的顧問葉國華就建議,澳門應該在“文化”二字上作文章。但他的建議不僅未引起我們澳門人的重視,反而當場即遭到發言“離題”的批評。筆者雖然在現場為葉先生辯駁說,“文化是文化,經濟是經濟的時代已過去了”,但因為人微言輕也未起甚麼作用。
文化產業發展緩慢
澳門回歸後,二○○一年七月,筆者上書向特首何厚鏵建議,發展文化產業。時任社會文化司司長的崔世安接見了筆者,說我的建議很好,但澳門缺乏實施人才。至二○一○年澳門特區政府才相繼設立了文化產業委員會和文化產業基金,然而本澳文化產業的發展仍然緩慢。
終於在二○一九年二月,國家公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令澳門要“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這樣明確對澳門指出要大力發展文化,要以打造文化基地來“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指示,是從未有過的。無疑是國家給澳門的歷史使命。賀一誠當年在其參選政綱中即大篇幅地強調“打造文化基地”問題。遺憾的是,澳門很多人對此理解不深。現實是,對文化和文化產業的發展,作秀的人多,幹實事的人少。其原因是,許多人仍然如一九九九年批評葉國華的一樣,認為文化和經濟不搭界,民間有句俗語:“文化不能當飯吃”。
人們的需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槓桿。西方學者早就有人指出人類的需求是從低級向高級,由物質向精神發展的。應該看到,當今社會的發展,有兩種傾向。一是重視經濟發展而忽略文化的發展,對文化的發展缺乏自覺性。還有一方面即是社會需求的變化,在許多先進國家,人們的需求已越來越不限於物質方面的了。雖然中國仍是發展中的國家,但我們已經基本消滅了貧窮,廣大民眾對精神方面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
文化可產出高利潤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原以發展重工業為主的日本遭遇經濟危機,苦苦思索出路。金融學家日下公人認為,必須“從現在起就採用新的產業結構發展模式,即以最終需要產業為主的新模式”。他分析“文化是人類的必需品”,斷定“文化可以產生高利潤”,為此“文化產業”是“最終需要產業”中最有發展前途的產業之一。他斷言:“這種產業結構重心的轉移,是各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可稱為‘歷史法規’的必然過程。”“二十一世紀的經濟學將由文化與文化產業兩部分構成。”“文化必將成為經濟進步的新形象。”
日下公人有關文化經濟的新理論,為前日本首相竹下登採納,第一次提出把日本建成“文化經濟國家”,從而把日本引上了一條新的經濟發展道路。美國學者J.K.路易士預言:“日本的經濟思想將使世界發生另一次變革!”至此,一個新的詞匯出現了,這就是“文化經濟”!世界已實際進入了“文化經濟”時代。
我國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才有文化產業的理念,至十一、十二個五年計劃即已提出發展文化產業的戰略任務,到二○一六年初更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將文化產業發展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此時澳門制訂的首個五年計劃宣稱:“澳門的文化產業尚處於萌芽階段。”
作為有深厚文化積澱並曾培育出孫中山這樣偉人的澳門,我們的文化產業真是這樣落後嗎?
娛樂業是文化行業
其實,澳門可以說是我國最早進行文化產業實踐的地區。因為博彩業,實際就是文化產業!娛樂業,不是文化產業是甚麼?只是由於賭博鼓勵人的投機心理,其對喜賭的人確有副作用,為此澳門的文化人從不把其歸於文化的行業,研究文化產業的專家們則將其歸於心理文化類。
不能不承認,澳門早就有文化產業了,只不過因從業者對其缺乏自覺性而陷於盲目性。更為重要的問題是,由於博彩業的運營者的宗旨主要是考慮經濟方面,努力賺快錢,對文化內涵是文化產業的靈魂缺乏認識,長期未在優化內容上下工夫。使得全世界對博彩業都存在巨大的不同看法。但不管怎樣,澳門的文化積澱和早已存在文化產業的事實,是誰也不能否認的。博彩業今後的前途,也只有走以內容為王發展文化的道路。
再看國家的發展大局,我國領導人早已提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的宏偉藍圖,最近習近平主席又特別強調要“增強國際傳播”。澳門的地理位置,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那麼澳門對祖國和整個中華民族應擔負的歷史使命就非常清楚了!我們對國家“打造文化基地”的指令,即不能不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了。
產業多元發展文化
令人十分感慨的是,國家不僅對澳門指令要打造文化基地,而且告訴我們要通過與周邊地區乃至海內外的“交流合作”去打造。不僅如此,而且具體決定將整個橫琴新區配合澳門的發展。最近習主席特別講明,“建設橫琴新區的初心就是為澳門產業多元發展創造條件”。澳門要特別注意“產業”這兩個字。筆者理解,這是指明在商業社會,必須用文化產業化的方式去發展文化。
現在“文創”成為一時髦名詞,有人常常將其和“文創產業”相提並論,其實文化和創意是自有人類以來就有了,而“文化創意產業”(或曰“文化產業”)卻是新事物。二者不能混淆。產業是經濟發展的手段,我們生活在商品經濟的社會,要發展文化,亦必須採用商品經濟發展的手段,為此文化創意產業就應運而生,我們必須走文化經濟之路。
筆者要強調,作為文化創意產業,最好的創意,是善於對不同資源進行巧妙的整合;文化是內涵,是靈魂。澳門在回歸祖國後,經濟方面確有極大的發展,然而在文化的提升方面,任重道遠。我們不能不看到賺快錢投機心理,對社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不能不注意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影響。為此,以內容為王,提升文化內涵,發展文化產業,走文化經濟之路,不僅是為國家,也是造福澳門百姓的康莊大道。
蔡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