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07月26日
第C05版:視野
澳門虛擬圖書館

新世代的“星 ”

新世代的“星 ”

近月,港澳地區的民眾(特別是年輕人)似乎重拾了“追星”的熱情,不少人深深投入在熱潮當中,究其原因,離不開兩個字︰Mirror和 Error。

假如要追溯這股熱潮的起點,相信就是今年一月一日,Mirror當中最炙手可熱的成員姜濤,在叱吒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一舉拿下“我最喜愛的男歌手”及“我最喜愛的歌曲”兩個標誌性大奬,及後,不同成員各自推出的單曲作品亦屢獲好評,再加上為演唱會宣傳的一輪宣傳攻勢,令這十二副臉孔就有如走馬燈一樣,輪流出現在各大媒體和社交平台。然而,這只是熱潮的其中一部分,四月中旬時,Error 成員郭嘉駿(藝名193)與曾志偉的隔空對話,令前者人氣急升,到五月,Error主持的節目《ERROR自肥企画》播出,節目內容的破格和新鮮(至少在香港的脈絡)引來廣泛討論,更一次過炒熱了Error和Mirror。如是者,不同話題的疊加、互補和醞釀,催生出這一股為時約半年的風潮,而且我估計,這股風潮仍會持續好一陣子。

先利益申報,我不是兩隊組合的粉絲,但有聽過他們的歌、看過他們的節目,不過,我認為Mirror 和 Error的風潮會持續的理據,絕對不是源於我對其作品的喜惡,而是我看到了這風潮與社交媒體的貼合,或者更準確的說,這些“星”的誕生,全賴社交媒體。

藝人︰化被動為主動

在談論社交媒體如何“造星”前,不妨先回顧一下在沒有這些工具出現前,藝人是如何被帶領至大眾視線。

是的,倚靠媒體、傳統媒體或網上媒體。這些媒體的運作都有其準則——一套由社會文化、商業定位、掌舵人愛惡,以及由製作團隊在日復日的流水作業中所培養出的機構文化,這套準則的某些特徵或許經常外露,也有部分元素長時間深潛;是以一般人極難摸清整套準則的釐定標準。這套準則運作後的客觀效果,就是部分“不達標”的內容被排拒在版面外,沒法“見報”、“上鏡”,自然就會削弱了該名藝人被討論的機率,一旦這機率下降,“知名度”亦會隨之下跌,被納入“沒有新聞價值”的類別,形成惡性循環。雖然在網上媒體出現後,“版面”、“播出時間”的限制相對變小,但人力資源有限,媒體對於自家平台發佈的內容,始終會有所篩選,更別忘了網上世界資訊碎片化的情況,同樣大大影響了民眾對資訊的接收……正因如此,在沒有社交媒體參與下的藝人訊息傳播,顯然是單向的,藝人亦只能扮演被動角色,等待自己的資訊被報道。

社交媒體卻為這樣的主動和被動重新劃界。以姜濤為例,他在自己生日當天利用社交媒體進行直播,與一眾粉絲互動,分享近況之餘亦解答留言者的提問,即時、主動地發放資訊。事後,各大媒體才根據影片擷取內容來組成報道,雖然同樣能引起若干迴響,但明顯地,媒體才是被“牽着走”的一個,主動、被動之分別經已改寫,藝人亦已掌有了一定能力去主導資訊的發佈,不再是單向而被動。

除了資訊發佈外,社交媒體亦為藝人提供了“交流”的可能。歌迷會、粉絲群等的確不是新鮮事,但當有了社交媒體這一載體後,這些社群就變得不一樣。藝人可以不定時在其粉絲群組中“現身”,與組內的支持者閒話家常,甚至化身“聖誕老人”,應支持者的要求送“禮”——可能是一句問候說話,可能是一小節錄音,也可能是近況相片……在這個既“隱密”(需要獲得特定連結才可加入)又“公開”(組內人數由數十至數萬不等)的空間中,藝人與支持者就建立起一種良性的互動。這種交流,亦是向心力的重要來源。

粉絲︰不再存在的“追”與“造”界線

說罷藝人如何利用社交媒體經營自己的社群和主動發佈資訊後,是時候將目光轉向另一個重要的角色︰粉絲。

在此,我必須強調,之所以用上粉絲一詞,是希望盡量貼近其英文的原詞“fans”,而這詞和支持者的不同,在於粉絲群體當中包含熱情,並會被熱情所帶動而出現不同的經濟行為。簡而言之,是會掏出錢包來支持的一群人。

我認為,社交媒體為粉絲行為帶來的改變,可以分成兩部分。其一是組織部分。如前所述,社交媒體令粉絲與藝人的互動加強,同樣,粉絲與粉絲之間的溝通亦變得輕易,故不難推斷,其組織“應援”(即向崇拜的偶像表示支持)行動的門檻會大大降低、行事的效率提高,參與的人數亦會因消息流通變得方便而有所增加。其二是宣傳部分。經過在網絡世界的組織,“應援”行動以不同形式出現在實體世界時,粉絲們可再利用自身擁有的社交媒體,再次將實體世界中的事或物放到網上,繼而在自身的社交圈子上流傳,形成另一道宣傳的風潮;換言之,是在實體世界和網絡世界的兩面夾擊。這兩個部分的反覆實踐,令粉絲的身份不再單純停留在“追”星的層面,而是以實質的行為,連同自己本已擁有的人際網絡作為“貢品”,直接參與到“造”星的過程中。過程中,各粉絲的參與模式、程度或許不一,也必然會涉及除社交媒體以外的工具,只是社交媒體的出現,無疑改寫了粉絲參與的可能。但亦正因如此,任何不在風潮當中的人會變得更“無處可逃”,因為他們身邊的朋友,本身已透過行動,真接參與造星產業,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正正是由於社交媒體為以上兩個範疇所帶來的改變,令我相信 Error和Mirror 這兩隊由年輕人組成,同時針對年輕受眾為主的組合,能在好一段時間內繼續保持其熱度,因為他們本來就已經是出生在網絡發展已有一定規模的“網絡原住民”,能更有效地駕馭各種網絡工具。同時,這種由社交媒體促成的明星熱潮,也必定不只限於Error和Mirror身上——當有人將他們與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四大天王”相比時,我們或許要相信,這種熱潮,其實前有古人,後也必有來者。

說着說着,我彷彿明白了何以三年多前,造就他們誕生的節目名字要定為《全民造星》,只因在社交媒體當道的世代,造“星”,確實是一件全民參與的事。

高 嵐

2021-07-26 高 嵐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34288.html 1 新世代的“星 ”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