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一
2021年08月02日
第C07版:教思
澳門虛擬圖書館

學己所愛

學己所愛

還記得剛升上初中一年級時,學的第一篇課文便是《論語 · 學而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筆者對“學而時習之”的印象最深。試問學習如何能使人快樂呢?

學校的課程對年少時的我來說,簡直是夢魘。從小學開始,就被父母催迫着學習,但成績一直位列“尾班車”,幸好升到高小以後,班裡有幾個留級生“墊底”,才不至於落得倒數第一名。回憶起中、小學時期的各種苦讀,考試放榜前的忐忑不安,至今仍心有餘悸。以前為了讀書這件事,總是和父母鬧脾氣,抱持的態度是你要我努力讀書,我偏偏要和你對着幹,所以剛升上高一,就被學校勸退了。

現在,到自己當了父母,才明白他們的苦心。這也怪不得父母,他們自小就在農村家庭長大,本身因各種緣由未能上學,沒有太高的學歷水平,來到澳門也是靠勞力工作撐起整頭家,將我和弟弟養育成人。

在他們身處的那個時代,知識能改變命運,學歷是向上流動的階梯,但因為他們學識有限,未能在學習的道路上為我們提供實質的幫助,只能日復日、年復年地向我們解說學習的重要性。對就讀於小、幼階段的孩子而言,羽翼未豐,自我意識尚未抬頭,自然言聽計從。但隨着年齡漸長,昔日的孩子踏入青春期,反叛的心逐漸萌芽,學習方面持續受到挫敗,加上朋輩的影響,很自然地,會對學習失去興趣和耐性。

態度決定一切,當你決定放棄的那一刻起,事情就已進入難以挽回的地步。正所謂:“一子錯,滿盤皆落索”,自放棄當下,我成為名副其實之“扶不起的阿斗”,被校方勸退是必然的結果,只是遲早而已。對於當時的我而言,又怎會覺得讀書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呢?

當我離開生活近十年的校園,在現實社會打滾了兩年後,才明白自己原來甚麼都不是,既沒有學識,又沒有能力,在可見的將來,或許只能靠勞力養活自己。幾經思考,還是覺得父母說得很對,所以兜兜轉轉又跑回去讀書,在回歸教育階段,雖然不能稱得上快樂,但終歸是自願,是為了自己的將來而讀書,便沒有了早期覺得讀書痛苦的感覺。

真正體會到讀書帶來快樂,是在升讀大學以後,當時,憑我的能力,實難考上理工專業,幸好自己的興趣本就在文學,所以中文系成為我的唯一志願。由於不屬熱門專業,競爭也不算激烈,最後是僥倖考上了。在大學四年,我終於明白學習是怎麼的一回事,學習本不應由父母迫着去學,而是發自內心去追求知識。那時候,只要一下課,我就往圖書館跑,在那裡閱讀大量的文學作品;聽課時不會覺得沉悶,有些課程甚至覺得好玩極了,在校四年的學習時光過得既充實又有趣,過程中認識很多有相同理想、志同道合的朋友,讀書的快樂讓我不想這麼快離開校園,便又考上研究生,繼續學習的道路。

出來工作以後,讀書時的回憶成為沙漠中的一片綠洲,偶爾憶起,便能稍稍排解現實中的不快。現時因工作關係,我又報讀了一個研究生的課程。近日上了一課績效管理,導師講課生動有趣,生活例子信手拈來。課餘閒聊之際,句句見微知著,發人深省,當中的理論除適用於工作外,更可舉一反三,從生活的小事中,學習做人的道理,更使我萌生以前不曾有過的想法。那種來自於感悟的喜悅,是學習帶給我的。

透過自身經驗,我認為學習可以分成三種層次。第一種是我青少年時期的厭學階段,那時候的學習,是由外界所迫,並非發自內心,自然對學習的內容失去興趣和耐性,覺得學習是一件苦悶的差事。由於缺乏學習動機、以錯誤的態度來對待,成績自然毫不靠譜,學習壓力一再加重,最後形成惡性循環。

第二種是我在經歷社會試煉後,知道自己有所不足,自行回到學習的道路上。在這個階段,學習主體對讀書並未抱有太大的熱情,而是因為有需要才去學習,這亦是大部分中、小學生的處境。在父母、師長的教誨下,他們明白學習對未來的重要性,亦有些會像筆者般,儘管長輩已經諄諄告誡,還是不理不顧,認為自己能在社會上闖出一片天空,直至鎩羽而歸,才跨過第一種狀況,進入第二個階段。

第三種則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是發自內心對知識的渴求。在這個學習階段,我們會廢寢忘餐、百折不撓,以越挫越強的心態去追求知識,對於遇到未解的問題時,會感到坐立不安、心緒不寧。當我們尋找到答案時,會因此興奮雀躍,充滿成就感。哪怕過程艱辛困難、苦不堪言,當真理浮現在我們眼前時,過去的苦澀將一掃而空,甚至會讓我們在學習的道路上更為留戀,然後在學術的道路上繼續前進。

當筆者對學習有了新的認識後,我開始思考在現今這個只追求結果的現實世界裡,分數代表孩子的一切時,我們應如何引導孩子們學習?倘以上一代的教育方式,諄諄告誡他們讀書的重要性,顯然是不足夠的。首先,這種方法僅是以大人的角度,從我們的需要,讓他們明白學習的重要性,既不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亦不是他們所需要的。因此,以父母的權威,強迫他們學習,是不會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筆者認為,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我們可從生活小事中,讓他們領略學習對他們的影響。例如帶孩子到超級市場,給予其一定數量的金錢,讓他買自己喜歡的零食,由他自己計算可用額度,從旁引導其認識數學在生活中是無所不在。又或透過播放外語的動畫電影,讓其明白“不學詩,無以言”的道理,為了和不同國界的人溝通,我們需要學習不同語言。像是學中文,單純以認字、組字去學習文字,既無效率,亦毫無趣味可言,但若在學中文字的過程中,引入形、音、義的源流演變,甚至追溯至文字的象形圖案,將有助加深孩子對文字的記憶,甚至能舉一反三,學習到比預期更多的文字,感受腦力激盪的樂趣。

為人父母者,都希望子女日後可成龍成鳳,但指導的方法是否正確、有效,將大大影響他們對學習的態度。我們該思考的,不是從結果上要求孩子的成績能有所進步,從而逼迫他們學習,我們應該更為關注學習的過程,絞盡腦汁去幫助他們享受學習帶來的樂趣,並將學到的知識與生活相互連結。筆者相信,只要挖掘到孩子們的興趣和天賦,讓孩子們學己所愛,事情將會事半功倍,否則可能落得事倍功半的下場,甚至有損親子關係。

李 澄

2021-08-02 李 澄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35774.html 1 學己所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