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政策 隨市而行
內地三令五申堅持“住房不炒”,已發展到全鏈條式調控手段。但層出不窮的炒房招數,令部分地區樓市持續高溫,結果調控措施排山倒海,樓市好不容易回到正軌。內地已把樓市調控作為持久戰,不會輕言鬆綁,可見“磚頭”對於中國人社會,是揮之不去的問題。
房屋問題亦是澳門的老大難,牽動全民。自政府出辣招調控樓市,大幅抑制需求,如今經濟下滑,成交萎縮,上半年樓市成交近三千三百宗,稍高於去年上半年疫下高峰約三千○四十宗,但整體均價未見顯著變化,早前二手市場的樓價蠢蠢欲動,業界樂觀預計今年底樓價重回疫情前水平。
疫情反覆,拖累經濟復甦,相比之下,樓市呈現驚人的抗跌力,主要來自首置買家支撐。自疫前至今,首置一直高居成交的七、八成比例,他們全部瞄準八百萬樓價以內才可享受首置的按揭成數優惠,結果細價盤渴市未見改善,樓市供求處於失衡,與經濟環境有明顯反差。
公屋政策亦向這批“無樓一族”傾斜,首次採用新經屋法開隊,能否緩和剛需用家的渴求,將對未來私樓的價量走勢,以至檢討調控政策有重要參考價值。自年前樓市再度加辣,市場不斷爭取放寬首置年齡條件、二套房按揭成數等限制,把審批權交回專業機構,尤其換樓客受困於首付的按揭成數門檻,束手無策。
從官方公佈數據,今年首季新批核住宅按揭貸款申請中,四百萬至六百萬佔近四成,連同貸款額六百萬以上的兩成四比例,意味着逾六成申請貸款額為四百萬以上。目前交投首置為主,大額貸款相當部分為首置。本地的住宅按揭貸款拖欠一直處極低水平,不然,逆周期下以風險管控,估值不貼市、按揭成數或有變化等因素,從融資渠道放寬辣招的空間有限,若從稅務方向入手是否可行?還須評估市場炒風會否捲土重來,以至未來投資風氣會否轉移到橫琴,吸納了部分投資需求,密切關注動態變化。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