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從順談孝
何為孝?看這個字便一目了然。“子”上托着一個“老”,倉頡造字是多麼聰慧。孝,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做人之基本準則。胸懷感恩敬孝之心,飲水思源,進而知恩盡孝不忘本,懂得知恩圖報,此乃為中華孝道之本,也為德之本。敬孝不僅是人之美德,也是中國人品德形成的基礎,更是不可忽視的精神支柱和力量。
敬孝,一直是社會與家庭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敬孝,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自然情感。我們每個人都垂垂老去,今日敬孝他人,他日被人敬孝。古人對“孝道”極為重視的,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便提出了“百善孝為先”的理念。“孝、義、廉、恥、忠、信、禮、悌、耕、讀”十個字,以“孝、義”兩字為首,也可以看出人們對孝的看重。倡導我們要有一顆孝子之心,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不僅如此,古代也更為舉孝廉之說,便是用“孝廉”來選拔官員。古人認為:“忠臣必出孝悌之家”。即一個懂得孝親的人,都會有一顆感恩心、誠敬心,也會形成重情重義、感恩思源的價值觀。古今中外,許多有出息,大有作為之人,大凡是忠孝兩全。
孔子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相信在疫情期間,發揮不少有關孝的行動。我們愛惜自己的身體,對父母來說便是最大的恩惠。想想過去有多少難關,都是父母為我們扛着。直至現在,人人自危,父母仍義無反顧地向前衝,保護我們。因此我們對自己的身體愛護,不受他人誹謗這便是一種最開始的孝。自己立身行道,讓後世揚名,讓父母變得高貴這是孝的歸宿。孔子認為孝起始於侍奉長輩,中間則起始於忠誠對待自己的君主,而孝的歸宿便是自己立身。在我們看來孔子口中的不僅僅對待自己的長輩,還要對於君主、自己。而我們自身只能做到對於長輩的孝,所以我們更需要專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孝敬自己的長輩。
父母含辛茹苦養育子女,子女長大成人,為事業拼搏,為名利奮鬥,功成名就,衣錦還鄉時,面對的卻是父母的一方墳墓。此刻,我懷念兒時父親母親在耳旁囉嗦的日子,如今小女子長成,那些日子隨四月的清風散去,不問歸期。可能心裡有怨言,但當外界的壓力增大時,也是時候增加內在的力量了。這些囉嗦和打擊的話語,卻成為我如今優秀的積澱。在疫情期間,簡單的一句問候,教父母使用健康碼,甚至幫忙在街上排隊購買口罩。看起來平平無凡的事,卻是大大的孝心,這就是身為子女應盡的責任。“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所以請不要等到功成名就時再盡孝心,就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盡你一份孝心。起床時簡單的一句問候,疲憊時的一杯白水,衝突時的一次退讓就會讓父母心滿意足。
古人的文學思維擴展很豐富,很有延伸性。他們能做到一個道理可以具體反三。他們可以把深邃的思想運用在我們生活中零零碎碎的事情當中。那些事情如此平凡,在我們眼裡如此微不足道。所以請不要忘記時光的流逝,不要忘記生命的不堪一擊,更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
抓緊時光吧,抓緊你每一刻能夠盡孝的時光吧,時光是不會等待你的。
劉蘊琳 聖羅撒中 高三